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經為常道不可不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經為常道不可不读

熊十力

1945
經學包含萬象,學者傳習,已漸分為四科。義理之科,自兩宋以來,已吸收印度佛學。今日自當參究西洋哲學。經濟之科,自宋陸子靜兄弟,及鄭牧並有民治思想。黃梨洲《原君》全本牧。子靜兄弟之思想,《十力語要》已言及之。迄晚明王船山、顧亭林、黃梨洲、顏習齋諸儒,則其持論益恢宏。足以上追孔孟,而下與西洋相接納矣。至於典章度制,民生利病之搜考,自杜佑輩而後,迄明晚諸子,所究亦精博。然則西洋政治思想、社會科學,皆非與吾人腦袋扞格不相入者,當采西人之長,以收明辨篤行之效,誰複於斯而懷猶豫?考據之科,其操術本尚客觀。今所謂科學方法者近之。然僅限於文獻或故事等等之探討,則不足以成科學。今若更易其研究之物件與領域,即注意於大自然及社會,則西人以科學導於前,吾可接踵而起矣。文學所以表現人生,如讀《二南》而深味其勤勉和樂之趣。貴能發揚時代精神,讀《兔 》之時,野人足為干城之寄。可見西周之盛。三百篇之所長在是也。《楚騷》以降,此風日以渺然。今若參究西洋文學,當可為發明《詩經》之助,而救晚世衰頹也。綜上所言,吸收西學,在今日固為理勢之必然。而反之吾數千年來所奉為常道之六經。則西洋各種學術之端緒,吾未始不具,只未發展耳。夫西洋科學之成功,何以不見於吾國?
西學之端緒,吾雖有之,而前此竟不獲發展。此其故何在?將為崇聖經,守常道,而即物窮理之智不啟欸?經義本自宏通,豈任此咎?將為廣漠之國土,自秦一統以後,除亂世可勿計外,每當平世,則人皆安于田野,而風物怡和之趣多,理智追求之用少。陶詩所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吾國學人,樂冥悟而忽思維,尚默契而輕實測,往往如此,科學所由不發達欸?後之一說,頗可研尋。環境影響,不容忽視。然而西學在吾,既非絕無端緒。則因人之成功而強起力追,固可事半功倍。南皮欲采西學,其意自是。惜其以中西學,判為一體一用,未免語病耳。中學既具其體,即有其用。而用所未盡者,則取諸人以自廣可也。若中學果為有體無用之學,則尚安用此死體為哉?南皮下語,既不能無病。而其深意,在當時又不為人所察。於是吾國人日趨入完全毀棄自己之路。
自庚子亂後,吾國見挫於西人,即在朝在野守舊之徒,疇昔自信自大之念,已一旦喪失無餘。是時思想界,一方面傾向排滿革命,欲移植西方之民主制度于吾國;一方面根本詆毀固有學術思想,不獨六經束高閣,且有燒經之說。見皮錫瑞《經學歷史》而章炳麟作論文,甚至侮孔子以政客。諸名士所以導引青年學子者如是。天下縱有一二有識者為之寒心,顧莫可如何。辛亥之役,武昌一呼,而清廷崩潰。雖國體更新,而士習學風,一切如遜清之舊。且其壞習日益加甚。舊學既已棄置,新知無所追求。袁氏方以凶狾盜魁柄,以威劫利誘之術,弱天下之骨。而消生人之氣,以逞旦夕之志。而不為子孫,不為種類存亡計。諸名士多依袁氏。走方鎮,招朋黨,當時所謂政黨,實朋黨耳。活動於市朝。學校徒有虛名,並無講習之事。人亦無重視學校者。昔漢氏方興。四皓抗高節於窮山。高帝禮聘不至,而不敢迫也。所以全士大夫之節,而培學脈,存國命也。其意念深遠矣。繼以文、武、明、章,表章經術,終兩漢之世,經學昌明。諸大師講舍遍郡國。一師之門,弟子著錄,多至千萬人。漢治之隆,至今為歷史輝光。豈偶然哉!民國肇建。上無禮,下無學,識者已懮開基甚壞。時民党人頗有勸章太炎聚徒說經者。太炎喜通電談政,卒不聽。然太炎博雅,能文章。經學實非其所深究也。
民五,大盜既傾。紹興蔡公始長北庠。蔡公以含宏之量,有伊尹之任,懷伯夷之清,孜孜以講學育才為務。天下屬望甚殷。惜乎新舊並容之說,雖持是以延攬師資。而當時舊學家,真有宏識孤懷,峻節偉度,博學不倦,溫故知新,可負繼往開來之任者,蓋已絕不可得。則其所盡量羅致者,無非記誦與文辭,在俗中較勝而已。新人皆年少,於外學又不必深研;而勇於破壞,輕于宣唱。浮氣乘之。浮名中之。末俗塵囂。號召甚利。聲價既高。亦不復能竭才而虛懷所學矣。世人論北庠功罪,或咎蔡公提倡之非。實則當時海內新舊人物,只有此數。蔡公雖欲舍是,顧亦不可得也。嗚呼!學之絕,才之衰,俗之敝,何遽至是。吾幽居深念,未嘗不太息隱憾於清儒之自負講明經學者,實所以亡經學也。夫清儒治經,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已博矣。若其輯佚書,征考古義。精校勘,訂正偽誤。深究語言文字之學,而使之成為獨立之學科。其嘉惠後學固不。吾于清儒長處,何可否認。然而責以亡經學者,此必有故矣。清儒所從事者,多為治經之工具,而非即此可雲經學也。音讀正,訓詁通,可以讀書。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夫子系《易》已自言之。或疑《易傳》非夫子所授者,此大誤,容當別論。學者求聖人之意,要當于文言之外,自下困功。所謂為仁由已,與仁者先難而后(後)獲是也。必真積力久,庶幾於道有悟,而遙契聖心。否則只是讀書,畢竟不聞聖學。顏習齋曰:“以書為道”,其距萬里也。以讀書為求道,其距千里也。“孰有智人,疑於斯言?”而戴震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辭也。所以成辭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道,乃可得之。“固哉斯言!惡有識字通辭,而即可得道乎!字與辭,佛氏所雲敲門磚子也。惡有持磚子而不知敲門者,可以升堂入室乎?若乃考制度者,貴乎深察群變;而辨制度之得失,一以利於民群與否以為斷。<<>>雲開物成務,雲吉凶與民同患。大哉聖言!所以為萬世開太平也。若只是鑽故紙,集釋故事而已。以如是之用心,而考制度,則何取於是耶?辨名物者,此心與萬物相流通,物不離心而獨在,心亦不離物而獨在,參看吾著《新唯識論》。不可杜聰塞明,廢此心之大用。《易》言智周萬物,義深遠矣。今若不務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其神明。第束縛於書冊之中,搜考雖勤,亦不出紙上所已有者。且莫識自然之趣,而心思則已陷於小知間間,不得超脫。程子所譏玩物喪志,正謂此輩。豈雲格物可廢哉?經生之所為,無與於格物耳。
上稽宋明。濂溪、康節,言“棹依地上,地依空中”一段話。似已知引力之理。《伊川語錄》中已發見下意識及變態心理。此在西洋心理學上為極重大之發明。而伊川言之特早。“互助論”亦首由伊川創發,見《易傳》、比卦。橫渠知地動非靜。朱子於地有創見。明儒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為今治科學者所盛稱。略舉數事,可見宋明儒治經,不陷瑣碎。雖于經書名物,不無失考、而其自所創獲,亦已多矣。夫所貴乎通經者,在能明其道,擴其所未及發也。若只限於經籍文字而為考核,豈得為通經耶?向者余杭章氏謂清儒當異族專橫,莫可自發抒。 寧錮智慧於無用,聊以卒歲。迹清儒所為, 有類是者。夫志不弘毅,氣則銷盡。 宛轉偷生於故紙中,力不足尚,智不足稱,其初但隱忍為此。及其徒相習成風,轉以漢學高自誑耀。章實齋當其世,已甚不滿。嘗曰:“尊漢學,尚鄭許,今之風尚如此。此乃學古,非即古學也。居然唾棄一切,若隱有所恃。“又曰”王公之僕圉,未必貴于士大夫之親介也。而是僕圉也,出入朱門甲第,詡然負異而驕士大夫曰:吾門大,不知士大夫者,固得叱而縶之以請治于王公。王公亦必撻而楚之,以謝閑家之不飭也。學問不求有得,而矜所托以為高。王公僕圉之類也。“觀實齋所諷刺,則當日學風之敝,已可概見。迄至今日,學不務實,但矜所托以為高,此種氣習,流衍彌甚。昔托鄭許,今更托西洋,而漢學之幟,則且托科學方法以益固,此固實齋所不見。而清儒為 之 ,可謂深矣。夫標榜甚者,內力弱之征也。內力弱,則無以自樹立。無以自樹立,則益思有托於外。由清儒之風,而必至於今日浮偷無可自立蓋無可挽之勢也。夫有清二百餘年之學術,不過拘束於偏枯之考據,於六經之全體大用毫無所窺。其量既狹碍,其識不宏通。其氣則浮虛。其力則退縮。及清之末世,外患交迫。國中學子,雖激而思變,然識者已懮其不為春笋生長,將為細麇滋。蓋學絕道喪之餘,欲得一二敦大寬博,樸實雄厚,真知實見之儒,以導引新興之社會。而端其趣,定其向。使無盲人瞎馬,夜半深池之患。是固不可得也。夫草木之生也,必水深土厚以養之。而後其生蕃焉。人而欲為成德之人也,豈可恃複雜知識,以成其為人哉?非含茹於經義者至深至遠,而可以開其神智,堅其德性,涵養其立我蒸民之願力者,吾未之敢信也。清世經學已亡,士之慧敏者,或以考核名專家,或以文辭稱鉅子,而大儒竟不可得。國學建而無師,乃必然之勢也。世或咎蔡公喜將獎新進浮士,則豈平情之論哉!
經學既衰絕,古人成己成物之體要,不復可窺見。於是後生游海外者,以短少之日力,與不由深造自得之膚泛知見,又當本國政治與社會之衰敝,而情有所激,乃妄為一切破壞之談。則首受攻擊者,厥為經籍與孔子。北庠諸青年教授及學生始掀動新潮,而以打倒孔家店,號召一世。六經本棄置已久,至此又剝死體。然是時胡適之等,提倡科學方法,亦不無功。獨惜胡氏不專注此,而隨便之議論太多耳。自茲以後,學子視六經殆如古代之器物,而其考核及之者,亦如西洋考古家,考察滅亡蕃族之遺物已耳。嗚呼!自清儒講經而經亡。清之末世,迄于民初,其始也,假經說以吸引西學,及西學之焰漸熾,而經學乃日見廢棄,甚至剝死體。然則,經籍果為先王已陳刍狗,在吾儕今日與今後人類,將永遠唾棄經籍,無有服膺其義者乎?抑剝極必複待時而將昌明乎?此一大問題。吾前已雲經者常道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無時而不然也。無地而可易也。以其恒常,不可變改,故曰常道。夫此之所宗,而彼無是理,則非常道。經之道不如是也。古之傳說,而今可遮撥,則非常道,經之道不如是也。戴原曰:“經之至者道也”,此語卻是。但原實未見道,而妄相猜擬。以誣孟子,而薄程朱,則非是。此當別論。按道字,或雲天道,或單名曰道,今略舉《論語》、《大易》、《大戴禮》、《中庸》互相證明,則道之為恒常義,自可見。
…….()
夫經之所明者,常道也。常道如何可廢?《中庸》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大哉聖言!為萬世準繩。夫“耽空者務超生。玄奘言:印度九十六道, 並務超生 。師承有滯,致論諸有。見《慈恩傳》。超生,謂超脫生死。諸有,謂三界,即眾生生處,亦即生死海也。奘意惟佛法乃示超生之了義。外道猶不免淪溺三界,則師承有誤耳。其失也鬼。“蓋嘗言之,佛家全副精神力量,只求拔出生死而已。此處不認真,而自命為佛氏信徒者,則自誑且誑佛者也。吾每謂:佛家畢竟是反人生的,故曰其失也鬼。鬼者歸也,陶詩所謂畢竟歸空無也。此船山評佛之辭,未為誣也。或難餘曰:“小乘有主灰身滅智者, 如公言。大乘之為道也,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生死涅槃,兩無住著,乃名無住涅槃。公固究心大乘者,奈何以耽空妄 耶?”答曰:“厭生死,欣涅盤,小乘所以未宏也。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大之異小固在是。然複須知,不住涅盤,正為不住生死者說。若未能不住生死,則不住涅槃之言,無可進矣。故佛家為生死發心。遍征大小一切經論,皆可見其精神所在。《論語》曰:“人之生也直。” 《大易》直從幹德剛健,顯示萬物各正性命。故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故佛氏所謂生死,六經所不言。孔子著眼不在是也。孔子所謂知生之生,謂人所以生之理,即性也。非佛氏生死之生。生死之生,是惑亂之生。非性也。參考吾著《佛家名相通釋》部甲十二緣生義。知生者,蓋言反識自性耳。孟子言性善,亦此旨。直從性上立定根基,則盡性而形色皆真。自不見有生死苦。無生死可厭故,自不至舍現前而更起追求,以謂別有寂靜常樂之境,名涅盤也。夫以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欲舍此岸,到彼岸,而猶未免系於彼岸也。則又廣之曰“生死涅盤,兩不住著。”此可以融兩岸而蕩然無礙乎?其發心之初,既分兩岸。後雖欲融之,而何可得耶?孰若儒者,知性, 盡性。正其本,萬事理。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盤。兩岸不分,欣慶俱泯。不言無住,而乃真無住乎?夫揭無住以為名。其言若圓融無礙。而骨子裏,畢竟與聖人參贊位育,裁成輔相之道不類。蓋佛氏從其所謂生死處著眼,則希求出世,欲勿耽空而不得也。此須曠懷體會佛家整個意思。《新論》中卷可參看。“執有者尚創新。其失也物。”夫肯定有外在世界,不于人生作厭患想,佛氏呵為執有;而西洋思想,則寧可執有者也。吾《易》言大有,有而大者,富有而日新。此與西洋似同,而實不同。夫人之所茂者神明也。神明獨,如日之升,光輝盛大,是謂生命創新。若夫資生之具,人生不可或無,則備物致用尚焉。求豐於神,而不惜絕物,少數人以是孤修則可;率群眾為之,則貧於物者,將累其神。吾《易》已知此,而以制器尚象。則物用不匱,而群生亦得有開通神智之餘裕。《易》之言大有者,崇神而備物。物備,則眾人之神得伸。故備物所以全神也。惜後儒未能衍其緒耳。西洋人大抵向外發展之念重,努力於物與社會等方面生活資具之創新。其神明全外馳。夫人之神明,烔然不昧,桌爾無倚,儒所謂獨體是也。今一意向外馳求,而不務凝然內斂,默然自識,以泯絕外馳之紛。而不至此為句。則神明恒與物對,而不獲伸。即失其卓爾無倚之獨體。是則馳外之所獲者雖多,如自然界之所發見,及一切創造。而神明畢竟物化。神明亦成為一物也。人生不得離有對而入無待。故曰其失也物。此西洋人所不自知其失者也。“然則外馳之用可廢乎?”曰:“否!!”人生不能離萬物而生活。申言之,人生有實際生活,即不能不設定有外界。而對於外界之瞭解,與改造之希求,自為所不容已者。雲何可廢外馳之用?夫外馳而不迷於物則者,斯亦神明遍照之功也。又何可廢?然必有象山所謂“先立乎其大”一段工夫。使獨體呈露。自爾隨機通感,智周萬物,畢竟左右逢源。如此,乃為極則。
其失也鬼,是遠人以為道也。其失也物,又得不謂之遠人以為道乎?是故通六經之旨。體道以立人極。體道者,謂實現之也。人之生也,道生之。已生,則或拘於形,而喪其所以生。故必有自克之功,方能實現其所以生之道,而後人極立。失道,則不成乎人。官天地,府萬物。人者,道生之。天地萬物,亦皆道之所成。本非與吾人異體。但人如不能體道,則自私用智,而斥天地萬物為外。人能體道,則徹悟天地為自性所現,是官天地也。萬物皆備於我,是府萬物也。成天下之大業。萬化萬事,皆道之流行散著。極富有以無窮。
恒日新而不用其故。何假趣寂以近於鬼,自逆性真為哉?道得於之謂德。則備萬物,而非為物役。本無物化之患,斯無往而不消遙矣。莊生之逍遙,<<論語>>坦蕩蕩意思。是故究其玄。則極於無聲無臭,未嘗不空。然與耽空者畢竟殊趣。顯諸用,則曲成萬物而不遺,未嘗不有。然非執有者所可托。至哉!六經之道,大中至正,遍諸天,曆萬劫,而斯道無可易也。
選自<<熊十力集>>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3 14: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