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莞产业园区生态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成绩斐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摘要:园区正在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园区的核心,园区湿地不仅发挥了生态载体作用,也发挥了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再生、水源热泵的冷源和城市绿地的功能,同时其经济社会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东莞市生态园区位于东莞市中北部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交界的真空地带,自然地形低洼,容易积水,行洪困难。由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工业化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每逢春夏雨季,自然降水和工业废水日渐增多,由于地理所限,无法行洪,时常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十分严重。在此情况下,东莞市政府痛下决心,宁愿放弃眼前金山银山,也要找回即将逝去的完美原生态。日前,中国发展网●生态频道采风组工作人员在姜坤锋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受到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吴鹏举博士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中,吴鹏举博士详细介绍了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东莞市政府对园区治理和建设的规划给予大力支持。并邀请姜坤锋等一行参观了园区的建设项目。      一、园区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的背景与目的

(一)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未能同步推进,东莞发展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造成新的发展空间日益压缩,制约了新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亟待打造新的发展空间与平台;二是过去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和土地难以为继困境,水系污染严重,大气灰霾频发,严重影响民众生活与健康,亟待寻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006年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社会经济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同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包括中北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并划定围合的31平方公里的用地,即为后来的东莞生态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东莞生态园”)。根据东莞市社会经济双转型的战略部署,东莞生态园承担了两大使命。一是统筹土地资源,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引进高端优质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提升东莞核心竞争力。二是进行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东莞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针对区域环境现状的现实需要

开发前,生态园区所在31平方公里土地的水系与生态环境(见图1)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外部三江合围,内部水系发达。生态园外围有东江、寒溪河、东引河三条水系合围。内部水系发达,有南畲朗排渠、大圳埔两条河渠,而且区内鱼塘、洼地密布。水域面积18.18km2,其中河道1.6km2、水产养殖16.6km2。

2)外水”高于“内水”,洪涝频发。园区外围水系外围的东江、寒溪河和东引河三条河流设计洪水位远高于园区场地标高,园区内虽然水面较大,但多为水产养殖水域,蓄洪滞洪功能差,而且为了保证养殖池塘水质不受河渠水污染,池塘与河渠不直接相通。加上园区的汇水面积超过其自身面积2倍,达到67平方公里。一到夏天,这片区域洪水频发。

3)周边工业企业林立,未经治理直接排入,污水横流。园区周边区域工业厂房遍布,日均污水产生量超过20万吨。开发前,园区周边没有污水处理厂,加之区域雨污合流,直接通过水渠排入园区,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境况。当时园区各监测点的水质情况见表1。

4)养殖场多、垃圾堆填多,加重了区域污染。由于开发之前,园区所在区域养殖场密度,尤其是养猪场,其所产生的垃圾大大加重了区域污染。同时,该区域也是东莞中北部一个垃圾堆填区,但是都属于建议堆放,未经任何处理和防止泄露的措施,也加重区域的污染。

二、园区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规划与实施

(一)整体思路和目标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基础上,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确定了“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定位,对于园区发展思路确定为: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逐步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突出发展循环经济。

在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思路后,确定了园区水系生态治理与湿地建设的思路: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安全之水、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经济之水,使水系成为东莞生态园建设的亮点。

(二)园区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规划与布局

根据现状水系分布、生态要求、防洪排涝要求、水系水质的总体要求确定生态园水系。规划的东莞生态园水系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1)行洪河渠部分,包括南畲朗、大圳埔、新开渠三条主河渠及其支流或支渠,以及四个排涝站。该部分,承接园区及周边地区雨水及污水厂尾水,发挥主要防洪排涝功能。2)湖泊湿地部分,主要包括中央岛群、月湖、下沙湿地和大圳埔湿地四部分组成,这些湖泊型湿地主要发挥蓄洪滞洪、恢复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景观的作用。3)水质净化系统部分。包括园区及周边截污系统、污水处理厂和燕岭工程湿地(含垂直流湿地和自然流湿地),这个湿地主要发挥污水收集、处理和强化净化的作用,从根本解决园区水污染问题,并用于景观补水和再生水循环。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互相作用,共同构建形成服务城市循环经济功能绿色水系。

按照水系三部分的布局,结合景观规划,把水系分作以下四个功能区。

1)泄洪行水区。主要指南畲朗排渠和大圳埔排渠及其支渠,肩负着生态园防洪排涝的重要责任。

2)强化净化区。主要指生态园内的燕岭湿地,这地区的水系水生态系统构建以净化水质为主,根据地形地势设置湿地的形态,植物的选取以去除污染物能力强的植物为主。

3)重点水景区。主要指中央岛群、月湖、大圳埔和下沙湿地等区域,在增加水体净化功能的同时,注重水体景观,水生植被以沉水植物为主,点缀以睡莲、荷花等观赏性的植物。该分区起着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重要作用。

4)一般水生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构建区。主要指除上述区域之外的水体及其岸边带区域。规划区保留部分现有的鱼塘水体,结合现存的水环境生态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造,适当种植养殖水生植物与动物,共同营造园区水生态系统。

(三)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规划实施

东莞生态园工程实施按照面源治理、全面截污、污水处理、清淤扩渠、拓塘成湖、水体置换、循环补水和生态修复构建等9个步骤展开(见图3),这9个步骤主要实现三大功能即防洪排涝、污水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从2008年底开始,先后共投入20亿元实施了16项治水工程和6项环境绿化工程。 三、园区水系治理与湿地建设成效。

经过6年多的规划建设,东莞生态园基本完成园区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建成8.6km2湿地,实现了规划建设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园区核心区域6.51平方公里湿地于2013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珠三角唯一的一家。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权威机构认为是国内非常典型的修复型、复合型湿地公园,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众多专家,包括王浩院士、孟伟院士、段宁院士等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被称赞为东莞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

吴鹏举博士同时对水系治理和湿地建设的成效做了详细分述。

(一)建设形成与外部水系联通,内部功能明确的绿色水系格局

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园区建成湿地面积有8.6km2,包括主河渠、支河渠、小型湖泊、工程型湿地、池塘等湿地、滩涂湿地等类型。这些湿地以两条主河渠为轴,形成“一轴七片区”串珠状湿地群。

在功能上,三条主河渠及其支渠主要发挥行洪排涝的作用,而燕岭湿地主要用来对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四个湖泊型湿地中,月湖和中央岛群主要发挥蓄洪滞洪和生态修复的功能,而大圳埔和下沙湿地主要发挥改善水质、涵养水源、观赏休闲等功能。三角洲湿地主要位于寒溪河与东引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具有蓄洪滞洪、观光休闲等功能。

(二)构建了高效防洪排涝体系,具备海绵城市功能,构筑水安全坚实基础

湿地水系建成后,园区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提高园区防洪排涝的具体表现有四个。第一是对主干河渠完成了渠底清淤和断面改造,河渠底从平均25米拓宽至40米,大大增加了行洪速度效率;第二是通过拓塘成湖、深挖清淤等措施大大增加内湖的蓄水体积,最终形成水系容积达到1020万立方米,使水系蓄洪能力达到368万立方米,明显扩展了湖区的调蓄洪能力,而且具备就近吸纳水体的功效;三是新增1个排站、提升2个排站的能力,从而使总排涝流量达到212.6 m3/s,覆盖园区大部分区域,显著增加排涝能力。除此之外,园区与寮步、东坑、横流区域,可通过这三个镇8个排站排出积水。第四,园区建成完备的排雨水系统,排雨水管道能够及时排到最近水体并通过泵站及时排到外围水系,而雨水通过湿地涵养、蓄积等作用,加上通过排站能够及时将超常水位雨水排到外围水系,实现雨水就地吸纳与及时外排有效结合,起到了海绵城市功能。

通过此“通”、“扩”、“增”、“排”等四方面的措施,使园区排涝标准已从原来农业排涝提升到城市排涝,南畲朗、大圳埔两岸(尤其是逢大雨必淹的石排下沙村和横沥三江工业区)从此告别内涝之苦,经得起了特大暴雨的考验。内河涌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寒溪河、东引河达到50年一遇。

(三)实行工业治污与生态治污相结合,使污水变清流,实现水环境治理的彻底改善

目前,东莞生态园建成了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垂直流湿地和自然流湿地等,构建了融合工业治污与生态治污相融合的水环保治理系统。下面具体展开说明之。

1)截污管道与污水处理厂——污水初级治理。根据规划,生态园污水系统分为3个分区,分别是南畲塱片区污水系统、横沥-东坑片区污水系统、寮步片区污水系统。目前,三个片区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基本建成,其中南畲朗片区污水系统覆盖园区面积最大,污水处理厂也位于园区范围内,另外两个片区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周边镇。通过截污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流入园区及园区产生的污水大部分能够被截入污水处理厂治理。

2)工程湿地强化净水系统——尾水深度处理。对于园区唯一一个污水处理厂——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出来尾水,虽然按照污水处理厂一级A的标准排放,但是按照地表水标准仍然属于劣Ⅴ类水。园区建设完成了总面积达62.67万㎡的燕岭湿地,其中,自然湿地37.21万m2,垂直流人工湿地25.46万m2。燕岭湿地采用了反硝化+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工艺(见图5),对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达到地表水IV类水标准,处理规模为10万m3/d。

3)自然湖泊湿地处理系统——对非点源污染自然净化功能。园区的四大湖泊型湿地蓄纳园区部分雨水,而雨水面源污染也是重要污染源。园区湖泊湿地通过生态化的构建,合理配置沉水-浮水-停水植物,并修复河道和湖泊的边坡,最大程度的发挥微生物、植物的净化作用。

通过污水处理三级治理体系的构建,东莞生态园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见表4)。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生态园就告别了水质“黑臭”现象,污水变清流。从此,一个水清、鱼肥的生态园重构了江南水乡。

(三)遵循生态规律配置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与引导形成服务区域水生态系统

通过水系治理、植物配置引种和生态化构建,园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治理后,园区维管束植物种类从原来的138种上升到426种,占东莞市维管束植物种类总数的23.7%,其中湿地高等植物有70种;植物保护价值高,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土沉香和香樟),孑遗植物2种(水松、落羽杉);湿地公园周边村落保存有珍稀古树群(以高山榕和朴树为主),其中国家一级古树5株,国家二级古树3株,国家三级古树24株;植物生态群落类型丰富,呈现出从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正向演替的特征。范围内有浮游动物4类68种,底栖动物3类7种,昆虫12目62科204种。昆虫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为主。两栖类以水平分布为主,有5科8种;爬行类共有2目4科9种;鸟类则有9目28科68种,以涉禽、游禽和鸣禽类为主。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动物种类的增长还将继续。图6-7,为园区拍到的常见水鸟。

(四)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相结合,环境治理与公园建设形结合,形成了水乡特色明显的水景观格局

通过治理和建设,东莞生态园形成自然、人文两种类型中的6中类31个景源,主要分布于月湖公园、中央水系生态岛群、燕岭湿地、大圳埔公园、下沙湿地和湿地三角洲地带,其中大圳埔湿地公园、月湖公园和中央水系生态岛群的景观较好,为生态园重点景观打造地区。目前,湿地类型非常丰富,包含了河道、基塘、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人工湖、人工排渠等7种类型,形成了滩、荡、塘、湖、渠等多样的湿地生境(见图8-10),为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我国典型的生态修复型、功能复合型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在治污、构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充分将景观设计考虑其中,针对不同的水域设计不同种类的水体景观,形成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景观之水。而今生态园园区内水流清澈、绿草如茵,呈现了宜人的岭南特色水乡风貌。

(五)完成了湿地恢复到生态文明发展的跃进,促进了水生态经济的发展与形成

正如王浩院士等专家认定的那样:生态园的建设是东莞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通过治理和建设,生态园完成美丽蜕变,不仅综合发挥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恢复的功能,也大大加快了东莞生态文明进程。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如下。

1)提供科普旅游、生态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提升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治理和建设中实现多学科综合运用和多技术集成优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科普旅游资源,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节能低碳工程技术等方面科普知识。2013年5月,生态园被评为广东省环保厅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申报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除此之外,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是东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2个,省级保护单位3个,包括南社古村、塘尾古村、麦屋古村、古树群、摩崖石刻以及保留大量的明清风俗文化活动。越目前,来越多的居民、产业工人、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科普体验,真正成为了一个惠民生、促民智的好项目。

2)大大提升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通过农业生产、原材料供给、旅游娱乐、污水净化、调洪蓄水、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和科考教育等方面,对湿地进行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发现:湿地后其总价值为2亿元/年,约为建园前价值的五倍。不仅如此,因为环境改变大大提升了园区及其周边土地价值,园区及其周边一跃成为珠三角优质开发资源,不仅大大促进园区大项目招商,先后有中移动,普联,长盈、光启等大企业入驻并开工建设,为园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成功吸引不少企业和房地产商家进驻六镇片区,同时为六镇旅游产业起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3)推动再生水项目,发展水经济。通过水系治理和湿地公园建设,园区形成可再生循环利用绿色水系,目前园区经过处理后再生水已经被用于道路清洁、植物喷淋等。不仅如此,园区正在大力推动园区再生水规划,并着手实施横沥垃圾发电厂供水的项目。根据规划,园区再生水循环经济产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四、东莞生态园水系治理和湿地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从流域治理角度统筹考虑,首先恢复湿地基本生态功能

园区湿地生态建设从整个67km2流域内进行规划设计,重点解决园区防洪排涝和水质净化问题,通过流域内清淤扩渠、拓塘成湖和排涝站建设增加蓄积量,提升排洪效率;通过污水处理厂和工程型湿地建设,净化水质,使污水达标排放。

(二)从系统化统筹考虑,五水一体化,全面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优美湿地景观

园区建设湿地公园不仅为治水而治水,而是统筹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通过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演替引导相结合,恢复园区生物多样性,同时营造赏心悦目、休闲生活、健康运动生态旅游景观。

(三)从自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考虑,突出城市湿地特征,构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园区正在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园区的核心,园区湿地不仅发挥了生态载体作用,也发挥了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再生、水源热泵的冷源和城市绿地的功能,同时其经济社会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四)从传承岭南文化统筹考虑,整合园区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园区及其周边是东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地区,大量的保存了岭南水乡建筑遗存和民俗文化风貌,园区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相整合,尤其是旅游线路连同,旅游整体开发,而且园区自身建筑、园林凸显岭南风格,营造水乡湿地特色。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6 19: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