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巡礼——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州绿色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姚洪宇 发表于 2017-8-30 20:2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迪庆州是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人间仙境,是乌托邦世界——香巴拉王国,这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及纯净的空气。在苯教和藏传佛教中,像“香巴拉王国”这样美丽、明朗、宁静、和谐的“净土”也被称为“香格里拉”。
迪庆建州六十年来,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立州之本,走上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迪庆州位于金沙江、澜沧江中上游,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庆还是云南省最大的林区之一,因森林植被保护完好而成为长江、澜沧江中上游主要的水土涵养带。迪庆州生态状况不仅影响着当地,更直接影响长江、澜沧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迪庆州委、州政府强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确立了“生态立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思路。
“生态立州”战略的形成
迪庆州所处的横断山区河流纵横、山高谷深,原始森林都生长在高寒地区,属生态脆弱地带。1998年国务院作出禁伐天然林的决定后,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坚决响应国家的号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寻求新的出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通过解放思想,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州情的认识,提出了“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思路,把迪庆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作为引领广大人民奋斗的目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认可,指出“这是迪庆州第一次改变过去照搬照抄上级思路的做法,实现了发展思路的突破”。之后迪庆州委、州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又提出建设“高原生态经济州,香格里拉文化州,连接滇川藏重要通道”的发展思路。2003年6月9日至11日,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召开现场办公会。会议确定了迪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批准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立了“两江、三带、四区”的生产力布局,会议还解决了一些关乎迪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从此迪庆州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生态保护稳步推
“斧锯下山,锄耙上山”,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停止采伐长江流域天然林的决定。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响应号召,结合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组建了22个国有林场。《迪庆跨越发展的历史考察》一书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全州直接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达到4亿元,云南省下达的天然林保护任务为150万公顷,迪庆实际完成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72.27万公顷,占云南省下达任务指标数的111.4%。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为保护环境提供组织保障。1985年迪庆州成立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机构在一起。1987年成立了迪庆州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会设在州城建局。1997年机构改革中,迪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了环境保护科,环境保护虽然独立出来,但只是一个科室。为了适应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需要,2002年5月28日迪庆州环境保护局成立。迪庆州环境保护局内设机构三科一室,即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兼宣传教育工作)、监督管理科(兼污染控制工作)、自然生态保护科。2003年8月成立了迪庆州环境保护监察支队,与污染控制监督管理科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6年增加环境监察人员9名。
为给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组织保障,香格里拉县于1998年5月率先在迪庆各县市中成立了环境保护局。接着维西县于200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2005年10月德钦县环保局成立。
随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迪庆州不仅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机构,而且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加强,迪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可见一斑。
自然保护区建设。迪庆州现有一个国家级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和哈巴雪山、碧塔海及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2001年6月8日迪庆州成立了“迪庆藏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林业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州先后成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局、德钦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碧塔海属都湖景区管理局、中甸哈巴雪山及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森林派出所等机构。
2002年7月2日,在第27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三江并流”8个片区中迪庆藏族自治州占了4个片区,其中香格里拉红山风景区是8个片区中最大的,香格里拉县尼汝村被联合国专家誉为“世界生态第一村”。为了更好地管理自然遗产,迪庆州成立了遗产管理中心,三县分别建立了管理所。
自然生态是藏区生存发展的根本。既要通过有效的保护保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又要通过合理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确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云南藏区一直面临的问题。2006年“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成立,使迪庆找到了一条有效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的新路子。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 Catin)提出。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带给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表忧虑。他写道:“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他的这种理念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其基本的意思就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
早在20世纪90年代迪庆州就在思考“国家公园”,2005年,迪庆州政府成立了碧塔海、属都湖景区管理局,由管理局对碧塔海、属都湖景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2006年10月迪庆州人民政府将“迪庆州碧塔海、属都湖景区管理局”更名为“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迪庆州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兼具迪庆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率先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并率先成为国家公园建设典范,为云南藏区找到了一条可以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依法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迪庆州加强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加强了法制建设,为实现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1985年迪庆州、县两级林业局相继设立公安科(股)。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迪庆州加大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林政执法队伍得到明显加强。1998年10月,迪庆州人民政府同意将州林业公安科改建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干干局森林公安分局”,2001年1月,迪庆州政府品准了《迪庆藏族自治州森林公安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明确州森林公安局为州人民政府正处级直属部门。2002年10月德钦森林公安分局升格为一级局,11月香格里拉森林公安分局升格为正科级直属局。在机构改革中,森林公安不但没有精简,反而得到加强,职能职权和内设机构也得到规范和加强。
迪庆州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很多属珍稀物种。为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1992年,中甸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布告》,1994年迪庆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豆杉资源保护的通知》,1994年中共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组织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活动,有力遏制了不法分子乱砍滥伐森林的活动。1998年2月17日,迪庆州人民政府发布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布告》,在全州范围内实行全面封山禁猎,同时发布的还有《迪庆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到1999年,迪庆州进行了历时2年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摸清了资源的家底,分布在迪庆州境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二级保护动物62种,省级保护动物17种,为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动物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9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迪庆州境内的松茸、虫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为依法保护珍稀植物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2006年7月,迪庆州委州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州人民政府与三县政府、州林业局与县林业局分别签订了《迪庆州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责任书》(2006~2010年)。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实现依法保护生态和各种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法治林业建设,制定出台了《迪庆州公益林管理办法》《迪庆州森林管护员管理办法》《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认真推行森林公安为主,相对集中林业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模式,林业法治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工程
为了推进生态建设,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高寒山区植树造林试验示范工程、长江及澜沧江速生丰产林建设、防护林建设等工程,迪庆州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措施。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生态建设成为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各村的自觉行动。廖春花是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吴公村农民,1989年她承包了3400亩的荒山育林项目,其中450亩属高寒冬季育林实验项目,在当时人们“迪庆冬季根本不可能育林”的质疑声中,她用三年的时间保苗、补苗,创造了成活率95%的奇迹。随后,她又投入到3000亩林地虫害重灾区灭虫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1999年,小中甸镇境内发生火灾,大片的林地被烧毁,廖春花主动请缨,承包了1400亩的火灾林造林项目,出苗率达90%以上。2004年,廖春花把目光放在了四川省得荣县的植树造林上,为了确保成功,她先后在得荣县试种了5000株树苗,成活率达90%。2005年,她与四川省得荣县签订了5000亩的荒山造林项目合同书。她以山为家,带领家属及村民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岭人工育林,累计植树造林15400亩,苗木总量420多万株,使大片荒山变成了绿海。1989年被迪庆州妇联授予“荒山育林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被全国妇联、林业部授予“三八绿色奖章”,并到北京出席全国“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召开的表彰会;200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05年4月,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十大绿色女状元”,并到北京参加了颁奖晚会。正是有了像廖春花这样以荒山育林为己任的一批农民,如今的小中甸已经呈现出青山绿水。
德钦县佛山乡的农民传统饲养山羊,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性的提高,各家所饲养的山羊数量增多,山羊连根拔起的吃草习惯对草场破坏很大。从2003年以来,农户卖掉山羊改养生猪和其他家禽。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的自觉行为,对不养山羊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不仅确保了退牧还草、保护生态,而且促进了畜牧业养殖结构的变化,提高了畜牧业的质量。各级政府还采取了划出禁牧区,实行围栏饲养、人工造林等措施,有效整合了草场资源。
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云南藏区一般地处高寒,藏民族有屋内火塘常年不熄的习俗,同时由于从事半农半牧经济,饲养牲口也需要常年烧火煮饲料。为了减少森林消耗,又不影响农牧民的生活,从“十五”始,迪庆州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迪庆州“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完成沼气池2.04万户,节柴灶1.3万户,太阳能2.24万平方米。迪庆州“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中,到“十二五”结束,全州森林健康状况进一步好转,森林资源质量和结构进一步改善。
通过农村能源建设,使森林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消耗速度,全州森林面积以年均10余万亩的速度增长。
记者从迪庆州热力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迪庆州政府和香格里拉县(2015年撤县建市)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外贷款的使用方向和重点,提出了香格里拉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并在对州政府所在地开展供暖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悉,香格里拉市城市集中供热项目一期工程的收尾工程安排在2017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
坚持“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俗话说“无工不富”,对于云南藏区而言,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走工业化的路子。但藏区民众深知“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道理。由于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保责任,藏区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迪庆州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着适度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对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一律不准上马。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小。迪庆州努力探索能够正确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2006年10月“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诞生不仅提升了香格里拉品牌,更重要的是为迪庆旅游开发探索出能够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香格里拉县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大力推广种植蚕桑,沿江农民附带养蚕的经济收入超过数百万元;维西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维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6万亩,产值突破1个亿。2015年,以拖枝为中心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快步推进,一大批名特优产品闯入国内外市场,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效益不断增强。核桃成为广大山区群众的致富树、摇钱树。2015年,全县核桃总面积达到38.62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拥有2亩以上核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充分展现。从2000年以来,德钦县委、县政府根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古老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把葡萄种植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生态环境的抓手。截至2015年6月,全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3400亩,基地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葡萄产量从初次挂果的50.3吨增至2014年的4146吨。葡萄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等产业,一个新的产业链快速滚动,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十二五”期间,迪庆州林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林业产值取得突破,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86万亩。同时新兴业态快速崛起,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00余万亩,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等开展的森林旅游实现年收入0.5亿元,林业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这种种生态建设措施终于使迪庆州走上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生态建设产业化”路子。
据迪庆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到2015年末,迪庆森林覆盖率达到75%;野生动物数量成倍增加。森林、草地、湖泊构成一片青山绿水,藏区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香格里拉变得更加美丽,人与自然和谐之曲更加悦耳动人。“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走“生态立州”发展道路成为全州干部群众的共识。
(民族时报记者  洛桑央宗)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9-28 04: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