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切实做好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篇大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1:4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省人大环资委会同常委会人代工委组织环境资源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对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与此同时,组织省垣媒体记者,以“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同步开展了2012年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教育活动。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和媒体记者用9天时间先后赴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所属玛多、达日、班玛、久治、甘德、玛沁六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所属泽库、河南、同仁、尖扎四县,听取了果洛、黄南两州的专题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情况,以及荒漠化防治、黑土滩治理、移民搬迁、小流域治理等情况,与当地人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询问了有关问题,同时还通过走访牧民群众等形式进行了视察,对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专业代表小组专题视察后所见所闻、了解到的困难问题、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
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流经4州、118个县,以阿尼玛卿山脉为界,分为黄河源区和黄河上游谷地两大部分,黄河源区和上游部分地区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以畜牧业为主,黄河上游谷地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沿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自觉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环境资源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改善了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一)沙漠化土地防治和黑土滩治理扎实推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土地沙化和黑土滩面积不断演进,已经影响到黄河的安澜流畅和生态安全。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确立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保护三江源生态作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划定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持续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连片,采取围栏育草、网络固沙、人工增雨、鼠害灭治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每年以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中等覆盖度草地面积呈持续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每年以23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2010年与2005年相比较,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3.08个百分点,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恢复,草地退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退牧还草和禁牧减畜初见成效。由于人畜增长超出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草场长期超负荷透支,得不到休养生息,退化草场丧失修复功能,使得草场退化严重。近几年,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通过控制畜牧业总量、以草定畜、减畜限牧、搬迁禁牧、禁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等办法,努力恢复和培育草原生态。全省拟减畜总量为570万羊单位,分三年完成,禁牧草场总面积达2.45亿亩。监测表明,2010年黄河源区牲畜可食牧草最高产量鲜重每公顷达3571公斤,较2009年增加340公斤,玛多县牧草产量每亩增加29.66公斤,增长20.51%,草地负担明显减轻,牧草生长状态明显好转。
(三)湿地生态保护效果显现。针对源头地区水涵养功能减弱,源头来水减少,湖泊干枯等退化现象,源头和上游地区高度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在扎陵湖和鄂陵湖、星星海、阿尼玛卿雪山、年宝玉则等四处的沼泽草甸湿地修建保护站(点),在重点湿地实行围栏封育,所有源头河流湖泊实行禁捕育鱼,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等,通过封、禁、育、补等措施,全面实施了源头湿地保护工程。目前,源头和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的水位明显增加,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2011年较2003年两湖面积增加了100多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再现了星罗棋布的千湖奇观。同时,野生动物的种群也明显增加,源头地区随处可见藏野驴、藏原羚、狐狸、狼等野生动物;植物种群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显现。
(四)生态移民安置工作有序推进。要从根本上扭转超载过牧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局面,必须在普遍减畜限牧、以草定畜的基础上,引导一部分牧民脱离草地畜牧业,从草场上迁移出来,实行生态移民。源头和上游地区把生态移民作为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小城镇建设大力修建移民社区,这些社区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和教育、卫生、通讯、环卫“四配套”。黄南、果洛两州通过零散搬迁集中安置和聚居禁牧两种方式,共迁移安置牧民16700户,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政府投入资金进一步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家庭补助标准,建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通过发展暖棚种养、牛羊育肥、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1年,黄南和果洛两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49元和2963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6.78%12.72%
(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活动。黄南州隆务河是黄河重要支流。州县两级政府从保护流域生态、遏制水土流失出发,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黄南州同仁县按照全面规划、注重效益的原则,对县城东西两山和南当山全面实施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治理荒山荒坡,植树造林,种草种树,美化周边环境。由于坚持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切实加大了管护力度,草树的成活率达到90%甚至100%,到处都呈现郁郁葱葱的喜人景象,使同仁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切实缓解了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水频发的问题,也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二、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发展与污染整治并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阶段性的成效。源头和上游地区的各族农牧民群众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付出了艰辛努力。专业代表小组认为,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草场退化,沙漠化、黑土化的速度比较快,水土流失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黄河源头的玛多、达日两县的部分草场已经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沙漠化、“黑土滩”面积每年都以几万亩的速度扩展。达日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676万亩,中度退化面积达1447万亩、“黑土滩”面积达960万亩,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8.5%57%。随着草场的退化和天敌的逐渐消失,鼠害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同时,包括黄河源头在内的三江源地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源区极强度和强度侵蚀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每年向中下游输沙量达八千多万吨。
二是冰川消融、雪线上升明显,水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萎缩。由于近年来大气持续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雪线上升明显,黄河源头冰川年均退缩达25米,源头来水减少,水涵养功能减弱,大量湖泊干涸。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黄河源头的玛多县虽然再现了星罗棋布的千湖奇观,但是与曾经有过的4000多个湖泊相比较,还是相距甚远。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分布区缩小,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一些生境特殊、资源量少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三是生态移民缺少后续产业发展的项目和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尚未形成。果洛、黄南两州及各县一致反映,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项目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仍没有形成整体规模;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受劳动技能、市场意识、自然环境和物价上涨等影响,移民群众自主生产创收的门路还很窄,生活存在较大困难。
四是植树造林资金短缺,投入不足。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小,植树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力匮乏,加之物价上涨,树苗、运费、管护等造林成本成倍增长,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造林绿化工作。州县政府采取财政投入和干部群众集资(办法)筹措一部分,但是与植树造林的巨大需求相比较,只是杯水车薪。
五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缺乏科学论证和高层次策划研究,存在急功近利、低层次开发现象。如久治县境内国家地质公园年宝玉则,混凝土路、停车场、木质栈道直达景区核心区域的西姆措湖边,不仅破坏了景区原貌和沼泽草甸湿地,而且留下了环境污染的后患,景区原有的神秘、幽静、原生态遭到了严重损坏。
三、几点建议
(一)争取国家尽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我省包括黄河源头和上游地区在内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特殊,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去年,《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国家批复,建议尽快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将因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直接影响农牧民收入,以及限制和禁止资源开发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资金来源和投入机制。
(二)积极培育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巩固生态成果。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已基本完成,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必须做好生态移民的转产就业和增收致富这篇大文章。建议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制定提高生态移民生活水平、发展后续产业的措施和规划,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民族工艺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鼓励和引导生态移民转产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在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确保生态移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加大植树造林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开展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是改变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在编制《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具体项目和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规划时,把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作为重要内容,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建议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植树造林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造林绿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事业,进一步落实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国有公益林农牧民家庭合同制管护和农村营造林奖补制度,充分调动农牧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持的力度。生态建设、草原恢复、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工程措施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建议切实加大对前期科研、后期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州校合作机制,推动青海大学、湟源畜牧高专等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青海牧区的各项生态建设、荒漠化、鼠害、黑土滩防治工作。省科技厅和各研究院、高校在科研中应当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工程措施产生效果的研究,在应用推广中保持长期的投入,直至保证产生最佳的效益和成果。
(五)黄河源头地区拥有丰富的高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风光美景,但由于地处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海拔高,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得不偿失。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以高端旅游和深度旅游为主,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态,提升开发品位,在开发过程中切忌违背自然规律,破坏景区生态原貌。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9-28 06: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