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记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记录着小城人的流光岁月。贯城河是安顺市的母亲河,始终流淌在一代代安顺人的记忆中,它不仅是安顺市城区主要的排水通道,更是城市中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廊道。 但随着安顺市城区扩大、人口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贯城河,由于河道枯水期缺乏生态基流,自净能力丧失,周边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导致贯城河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河道出现季节性黑臭,严重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 为了“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安顺市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碧水”攻坚战的总体思想,坚持“一水一策”原则,“真行动”“真投入”,先后投入资金约14亿元用于黑臭水体治理。 通过采取“探测河道走向、开孔、清淤、布管、截污”等方法,实施“沿河大截污”、底泥清淤疏浚、中水回用、远程调水等根本性和实质性工程性措施,逐步消除黑臭问题,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 一、多管齐下、内外兼修
强化控源截污。投入4.2亿元用于贯城河干流、挑水河支流、西支流、南支流改造,实施“沿河大截污”,在12.9公里河道两侧新布设截污管,完成污水管道15.8公里、修复管道0.7公里,新增截污量3.9万吨/天,输送到市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处理设施全处理。针对暗渠,实施黑臭水体治理“五步式地道战”——探测(走向)、开孔、清淤、布管、截污。首先采用探地雷达探测暗渠走向,然后每隔百余米开孔、清淤,再在暗渠两侧布设污水管道截污,打起了黑臭水体治理“地道战”;加强内源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按照整治方案,科学实施清淤疏浚,完成底泥清淤疏浚3.8万吨,严格按照要求对底泥进行了检测,并按照批复环评报告的要求进行了妥善处置;实施生态补水,为实现活水保质的要求,2018年5月底前,已经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提水规模5万吨/日),把下游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提升到贯城河上游作为生态补水;建设“引千入虹”工程,将千峰河的河水调入虹山水库对贯城河干流进行补水,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编制完成《安顺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重点推进安顺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减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并分别投入4.7亿元、3.6亿元用于虹山湖治理、娄家湖治理,在虹山水库、娄家坡水库修建湿地公园,净化源头水水质,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污水流入贯城河干流和西、南支流。 二、建章立制,确保“长制久清”
安顺市成立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河长制”。全市各级总河长、河长巡河调研970人次,巡河发现问题100余项,全部形成“一河一单”,对存在问题立说立改。 在河长体系基础上,建立安顺城区贯城河干流及其支流的河长巡检工作机制。采取“三长”联动模式,强化宣传教育。组织“河长制”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媒体、进网络等“七进”活动,开展全市范围中小学生关爱河湖节水护水征文比赛、植绿护绿树木认养挂牌活动,建立了河长、校长、家长“三长”联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的率先垂范作用,让河长制做到家喻户晓。 建立健全河岸、河面等垃圾收集转运机制。坚持大力抓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促进水体保护,建立了“村(居)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收运处置模式,采取“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完善垃圾收运制度,安排专人专班,每天对贯城河河面及沿岸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清运,做到工作有台账记录,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考核管理。 此外,还通过采取PPP模式与北京首创集团合作,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及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积极探索“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机制。 三、强化监督检查,跟踪问效
严肃责任追究,以问责倒逼履责。强化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责任追究,对未按照时限落实整改工作的、未将整改结果及时报送的、反馈整改情况失实的和未及时公开整改结果的,严肃责任追究;严格督导检查。加强有关部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症结,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城市黑臭水体监测机制,加大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力度。委托贵州中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已经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强化监管能力。此外,还成立了普定县夜郎湖水上派出所,探索水环境执法机制,加大水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力度。 通过治理,安顺市已基本消除13个黑臭水体中的9个,有效底提升了河流水体水质,城市水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到2020年,安顺市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行走在整改后的贯城河两岸,白天,清澈的河面、宽敞的步道,伴随着雕花石栏向远处延伸,蜿蜒的线条让河流多出几分柔美,两岸的植物散发出浓浓的生机。安顺人的母亲河又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