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2:1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 重.土壤裸露侵蚀,使西北这片广袤的国土成为今天环境恶劣,水土 流失严重,经济贫困落后的地区,它与全国经济文化之间的差距甘益

黄河成为我国以至世界含沙量最大的着名害河. 扩大,

,黄土高原环境治理曾采取不同方略

对于黄土高原的自然面貌以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理论导向 与决策取向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观点认为,黄土高原大 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草原环境,历来自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就严 重,黄河历来就是黄的,"黄河不可能清,也不需要清".而且大量泥 沙通过黄河下泄,才形成今天的黄淮海平原与华北大地.这种观点的 理论依据可以见诸一位水利学家的高论:"解放以来,我国水利界把

把大江大河出现斗沙 治理大江大河泥沙问题寄希望于上游水土保持,

年归固于上游不合理的开发,似乎成为一种主流思想.若用这种思想 指导流域治理规划,将造成重大失误,若用以指导科学研究,将可能 出现主观臆断,削足适履的情况".与这种思想相呼应的是,在回顾 三门峡水利工程失误的问题上,有的水利专家认为三门峡工程泥沙淤 积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主要在于过高地估计了水土保持的作用.直到 最近,有的权威人士仍认为:水土保持,封山种树,对减少洪峰流量

的作用是不大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多属森林草原地带,黄土 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长期以来滥伐森林,过度开垦,超载过牧,破 坏自然植被的结果.既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可以通过人 类正常干预加以恢复.一


不同的观点导致不同的治理方针和技术路线,反映在黄土高原的 治理上是采取单纯的河道工程拦泥拦水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结合工程 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成为问题的焦点.由于前一种思想占一定的上峰, 长时期来,在实践上仍然偏重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方针,着重于就 水治水,打坝筑堪,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报道黄土高原治理面积已 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6%,可是黄土高原泥沙流失量反而有增无 减,说明一是治理效果不佳,再是尚缺乏一种制止新的破坏的机制. 二,林草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

森林植被是大地土壤的保护层,由它产生抗雨水溅击,河流冲刷 以至土壤崩塌,起到不可替代的保水固土作用.并且,作为生物,初 次投入少,还能依仗自然力不断增殖更新,是极为高效节约的投入方 式.从宏观观察,青山必然产生绿水,穷山产生恶水,所有的水土流 失都发生在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地区.从微观而言,经过中外许多森 林水文学家的多年研究,早已得出结论,森林虽不能清除洪水,但可 以有效减少灾害程度.原苏联学者的结论,在森林全面覆盖条件下, 森林减少洪峰模数的最大值是0.4;另一位学者利用罗马尼亚的实验 材料,认为可削减50%左右;我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的拦节和 阻滞,可使林地比荒坡洪水减少一半.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森林除具有吸收,积蓄和下渗降水,增加平枯水期的水量的作用

外,结构完善的森林植被对于水利工程设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1.从森林植被的蓄水滞水作用,可以大大缓解水利设施的防汛 '

抗洪压力,相对增大了水利设施的功能;

2.从森林的保土功能,遏止,减轻了水利设施的大敌——泥沙 淤积的危害,增大功能,延长寿命,也就是对水利设施效能的增量与 放大,对投资的节约.如果水土流失问题不解决,水利设施的投资再 大,工程再完备,也只能在短时问起作用.随时间推移,其功能将加 速衰退以至消失.

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功能和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主体作用,把土壤 侵蚀限制在自然侵蚀的范围内,做到以林养水保土.关于高山夷平的 过程,主要问题在于混淆了土壤的自然侵蚀与加速侵蚀的界限.土壤 2



的自然缦蚀加上其它地质现象造成的沧海桑田,形成过程是缓慢的, 也是人类迄今还无法抗拒的.至干由于人为不合理干预造成的土壤加 速侵蚀造成土壤破坏,河道与水利设施淤积进而造成洪涝灾害,其进 程速度要快得多,危害巨大,但是是人类本身可以调控的.黄河三角 洲的不断向外延伸,是以数倍数十倍破坏黄土高原宝贵土地资源为代 价的.

三,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已取得有效成果

对于治理黄土高原,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我们认 为,如果未经人为活动破坏的地方或者植被已?陵复的地方,发挥自然 力的作用和人为模拟自然的积极参与,可以基本不用工程措施,完全 可以做到土不下山,清水缓流;在农田生态系统或者植被已经破坏的 坡地中,就需要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西摸索出的经验 为: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的综合防护体系,道出了两者的辩 证关系.或者进一步阐述为:治理初期以工程护生物,治理中期以生 物巩闰工程,治理后期则以生物代替工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两者的 动态依存关系.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包括以土地改平为

主的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许多地方已经 取得了良好成绩.山西黄土高原的吉县0永和县,偏关等县,县乡村 都办林场,逐步形成县境内小林区或林带.吉县红旗琳场0的10万亩 人工刺槐,油松林,生长茂密,在没有打坝筑堤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水 土流失,原来"无雨干河沟,下雨洪水流"的黄土河沟已有清泉流 出.

,需要理顺一些体制上的关系 四

影响黄河流域治理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水利工程设 施淤积,造成泄洪能力减弱的洪水威胁;流域用水量加大造成黄河断 流以及工农业排污造成的污染使黄河水质恶化.其中既有流域内部管 理上的原因,如对于节约水资源的要求,利用经济手段的力度不够; 也有因其它部门的"外部经济负效应"造成对黄河的威胁.如由于对 黄土高原地区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破坏植被.造成长时期的,广域 性的严重水土流失.以至造成"地上悬河",对流域产生严重威胁, 3



工业,农业,城乡居民对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使黄河水质恶化,超过 水资源自净能力,加剧水资源与环境压力.

要解决黄河的环境问题,必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部门问的职 责范围和相互制衡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使"害河"成为真正促进工农 业生产,造福人类的水流.

1.对于制止,减轻水土流失问题.从理论上讲,宣将由于不合 理耕作造成的河道淤积损失列入耕作成本,将由于超载放牧造成的植 被破坏损失列入放牧成本,至于其它形式的植被破坏,应按有关森林 法律法规处理.但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有历史根源,经济上的惩 罚性措施难以一步到位.第一步应计算机会成本与影子价格,加强对 农牧民宣传.使其加深对环境破坏的负疚感,并且要限期逐步实施. 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流域机构是负效应的承受者,而且不存在 制止新的水土流失的职能,主要应当起到监督制衡作用.按原分工由

水利部门组织实施治理,应交由有关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2.对于防治水体污染,应按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实施,对于流域 来说,企业排污与水体受污染,双方主体边界明确,责任清楚,因此 可以按环境保护要求授权有关流域管理机构直接对排污企业实施监 督,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对超标排污实施经济制裁措施. 3.关于节约黄河水资源问题,许多研究证明,从7O年代开始的 黄河频频断流,主要原因是全流域用水过度,造成水量匮乏,除了请 国家考虑远距离跨流域调水补充水源以外,积极措施是提倡节约用 水.但节水问题不断宣传,不断引导,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缺少 节约用水的经济动力,几厘钱几分钱一吨的水价,无法促使用水单位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关心水使用的节约性.号召,宣传鼓动必须与经 济措施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物质力量.因此需要积极进行成本试 算,并考虑资源价值因素,从速制定既能适应各行业消费承受能力, 又能体现价值规律的水价标准.


点评

海!外直播 t.cn/RxmJTrC 禁闻视频 t.cn/RJ7ga9F 记者:暴雨村里有房子有倒的吗?老乡:没倒塌,拆迁办比洪水来得早。记者:地里庄稼被冲了吧? 老乡:真的没有!开发商也比洪水来得早,地早征走了。  发表于 2018-7-16 14:09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2:19:45 | 只看该作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

导读: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复件国务院批复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3

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4

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中游重点区的编码 5 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12

黄河流域河道岸线功能区划分方法探讨 15

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分析 18

黄河流域节约用水浅谈 23

黄河流域节约用水浅谈张培亮 25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27

黄河流域宁夏水权转换实践与关键技术探讨 33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资源演变特点研究 37

黄河流域人口变化与水权制度变迁研究 41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4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 45

黄河流域水权转让项目目标评估的 MCA 方法 50

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 53 黄河流域水体计算的改良研究 62

二、发展篇

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控制目标分析 64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政府间合作共建共管实验室浅析 67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分析 72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方案研究 73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79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属性智能决策 84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趋势分析 90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及对策 94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调查评价 97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分配思路探讨 100

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102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15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研究进展 119 浅议黄河流域节水与洪水风险管理的互补关系 128 浅议黄河流域水权转换问题与对策 129

浅议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131

强化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133

山西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现状调查 136

首次全面核查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工作初步完成 140 遥感技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41

2009.11中国水利

遥感技术在黄河流域

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马 晓 1, 2, 刘学工 2, 滕 阳 3

(1.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450053, 郑州 ; 2.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 450003, 郑州 ; 3.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 450004, 郑州 )

收稿日期 :2009-04-15

作者简介 :马晓 (1965—), 男 , 在读博士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遥感技术因其具有监测范围广 、

速 度 快 、 成 本 低 、 便 于 长 期 动 态 监 测

的优势 , 在许多领域实际工作中得到

广泛应用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

黄 河 水 资 源 保 护 工 作 中 应 用 遥 感 监

测 技 术 , 对 流 域 水 质 变 化 、 水 体 污 染

等进行监测 , 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

提 供 了 科 学 、 及 时 、 有 效 的 水 质 信 息

服务 。 一 、 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在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 的应用主要包括悬浮物监测 、 水体富 营养化监测 、 水污染监测 、 突发性水污 染监测 、 水资源保护模型参数等 。 1. 水体悬浮物监测 悬 浮 物 浓 度 是 反 映 水 质 的 一 个 重要参 数 , 其 分布 、 扩散 、 沉降都会影 响水库 、 湖泊等的生态环境 。 随着水 体悬浮物浓度的增加 , 反射率也随之

升高 , 且发生反射的波段范围有所增

大 。 通过研究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同

悬浮物含量之间的关系 , 建立悬浮物

含量的反演模型 , 从而可以监测水体

悬浮物浓度 。 常用的反演模型有线性

关系模型 、 对数模型等 。 2.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主 要 标 志 是 某 些藻 类 (如 蓝绿藻 ) 高度富集 , 藻类由

于 其 细 胞 中 的 叶 绿 素 体 能 进 行 光 合 作用 , 故藻类的光谱特征基本上类似 于陆地植被 , 即在可见光波长范围 , 由 于 叶 绿 素 的 存 在 而 形 成 绿 色 光 谱 反射峰 ; 在 0.7~1.1μm 近红 外 波段 , 由 于 藻 类 细 胞 结 构 特 点 而 强 烈 反 射 太 阳 光 谱 能 量 而 具 有 极 高 的 反 射 率 。 表 征 藻 类 浓 度 的 一 个 主 要 指 标 是 水 体 叶 绿 素 浓 度 , 因 此 , 水 体 叶 绿 素 浓

度 便 成 为 评 价 水 体 营 养 状 况 的 重 要

参 数 。 通 过 建 立 遥 感 数 据 与 实 测 数

据 之 间 的 关 系 进 行 叶 绿 素 浓 度 反

演 , 评 价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 目 前 , 半 经

验 法 是 最 常 用 的 一 种 叶 绿 素 反 演 模

型 。 即 通 过 光 谱 特 征 分 析 , 采 用 单

波 段 、 多 波 段 因 子 组 合 以 及 主 成 分

变 换 等 图像 变 换 分 析 等 手 段 充 分 利

用 遥 感 信 息 , 建立遥感信息与地面实

测 数 据 的 线 性 或 对 数 等 形 式 的 关 系

模型 。 3. 水污染监测 当水体受到污染时 , 水体颜色 、 密度 、 透明度和温度等产生差异 , 导 致水体反射率变化 , 在遥感图像上反 映为色调 、 灰阶 、 形态 、 纹理等特征的 差别 。 因此 , 根据遥感影像可以识别 污染源 、 污染范围 、 面积和浓度 , 通过 采 集 多 期 遥 感 数 据 可 以 实 现 对 污 染 的跟踪监测 。 对于水体热污染 , 由于 受污染的水体温度要高于其他水体 , 因 此 还 可 以 采 用 热 红 外 影 像 反 演 水 体温度 , 识别污染源 、 污染范围 、 面积 等信息 , 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 4. 突发性水污染监测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 黄河 流 域 进 入 了 一 个 突 发 性 水 污 染 事 件 的高发期 , 快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各 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 最大程度地减 轻其危害和影响 , 成为保障饮水安全 的 核 心 工 作 。 在 突 发 性 水 污 染 发 生 后 , 利 用 卫 星 、 小 飞 机 等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 追 踪 污 染 过 程 , 对 于 排 放 的 含 有 漂 浮 物 如 油 等 的 污 染 物 、 可 以 改 变 水 体 颜 色 的 污 染 物 、 可 以 改 变 水 体 水 温 的 污 染 物 , 利 用 高 分 辨 率 遥 感 数 据 进 行 多 频 次 监 测 , 对 污 染 物 的 拦 排 方 案 提 供 支 持 , 并 对 污 染 危 害 进行评估 。 5. 水资源保护模型参数 水质模型的基础是数据信息 , 利 用 遥 感 技 术 大 尺 度 监 测 、 信 息 更 新 快 的 特 点 , 长 期 、 连 续 的 对 黄 河 重 点 河 段 及 区 域 进 行 水 域 面 积 及 水 质 监 测 , 获 取 水 质 数 学 模 型 所 需 要 的 河 道 基 本 地 理 信 息 和 水 环 境 等 信 息 ,

解 决 数 学 模 型 建 设 中 存 在 的 河 道 边

界 条 件 问 题 , 为 水 资 源 保 护 模 型 提

供必要参数 。 关键词 :遥感 ; 水资源保护 ; 水质监测 ;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TV213.4+TP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1123(2009) 11-0039-02

水资源管理 39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9.11

二 、 水 资 源 保 护 遥 感 监 测 信

息系统建设

在水资源保护监测过程中 , 积累

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 建设以 GIS 技术

为 支 撑 的 黄 河 流 域 水 资 源 保 护 遥 感

监测系统 , 对常规监测数据和遥感数

据进行科学管理 , 实现黄河流域水资

源 保 护 监 督 管 理 、 监 测 与 评 价 、 生 态

环境保护研究 , 为决策提供依据 。

1. 系统总体构成

水 资 源 保 护 遥 感 监 测 信 息 系 统

是一个集信息管理 、 处理和决策支持

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 , 系统由信息

管理 、 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三个子系

统 以 及 自 动 解 译 模 型 库 和 遥 感 数 据

影像库组成 , 系统总体构成如图 1。

2. 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 息 采 集 子 系 统 可 以 实 现 水 资

源保护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 数据

采集包括水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 、 遥

感数据的订购和自动下载 。 数据管理

不 但 提 供 多 种 查 询 方 式 对 遥 感 影 像

数据进行高效 、 快速的数据检索 , 还

提 供 其 他 数 据 如 地 理 信 息 数 据 和 其

他水环境数据检索功能 。

3. 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 据 处 理 子 系 统 包 括 遥 感 图 像

的 预 处 理 、 信 息 自 动 提 取 以 及 其 他

观 测 数 据 的 处 理 。 遥 感 图 像 的 预 处

理包 括 影 像 几 何 校 正 、 影 像 定 标 、 影

像 镶 嵌 和 裁 减 、 影 像 拉 伸 等 预 处 理 。

信 息 自 动 提 取 可 以 实 现 水 体 、 植 被 、

悬 浮 物 浓 度 、 叶 绿 素 浓 度 等 信 息 的

自动提取 。

4. 决策支持子系统

在决策支持方面 , 包括业务应用

分 析 和 知 识 库 , 为 决 策 提 供 全 面 综

合 的 依 据 。 业 务 应 用 分 析 包 括 水 污

染 的 动 态 监 测 、 水 体 信 息 对 比 分 析 、

水 环 境 信 息 的 对 比 分 析 等 。 知 识 库

建 立 各 种 水 污 染 事 件 的 处 理 后 果 及

应 对 方 案 , 对 流 域 水 质 变 化 趋 势 作

出 及 时 、 科 学 的 预 警 和 预 测 , 为 决 策

提供支持 。

5. 数据库及模型库

水 资 源 保 护 遥 感 监 测 信 息 系 统

还包括模型库和数据库 。 模型库包括 信 息 自 动 提 取 模 型 和 业 务 应 用 分 析 模型 , 为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分析提 供模型支持 。 数据库包括遥感数据和 其 他 监 测 数 据 在 内 的 生 态 环 境 监 测 数 据 , 用 于 数 据 的 检 索 、 统 计 、 查 询 、 修改和更新等 。

6. 系统信息流程

水 资 源 保 护 遥 感 监 测 信 息 系 统 信息流程如图 2。

将 遥 感 技 术 应 用 于 黄 河 流 域 水 资源保护工作中 , 建设水资源保护遥 感监测信息系统 , 可以为黄河流域水 资源保护提供快速 、 便捷的水质信息 服务 , 科学地评价水体污染情况 , 对 流域水质变化趋势作出及时 、 科学的 预警和预测 , 为决策提供支撑 。 ■ 参考文献 :

[1]李纪人 . 遥感和 GIS 在干旱和半干 旱地区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J].水利水 电科技进展 ,2002,22(5).

[2]刘英 , 赵荣钦 . 遥感技术在中国城市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云南地 理环境研究 ,2006,18(1).

[3]蔡伟 , 余俊清 , 李红娟 . 遥感技术在湖 泊 环 境 变 化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和 展 望 [J].盐湖研究 ,2005,13(4).

[4]童小华 , 谢欢 , 仇雁翎 , 赵建夫 . 基于 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 析 [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5(5).

[5]李素菊 , 王学军 . 内陆水体水质参数 光谱特征与定量遥感 [J].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 ,2002,18(2).

[6]Choubey V. K.Laboratory experi -ment,fiel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s -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and sec -chi deptt of the reservoir surface wa -ter[J].IntJ Remote Sensing ,1998,(17): 3349-3360.

[7]王学军 , 马廷 .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和 评价太湖水质状况 [J].环境科学 , 2000, 21(6).

责任编辑 韦凤年 图 1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构成

信息管理

自动解译模型库

遥感影像数据库

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数据处理 决策支持

水资源管理

图 2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信息流程

水利部

其他兄弟单位

监测站网

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中心

非遥感数据

地面观测数据

地面遥感

航天遥感

成果信息

遥感中心

国家环保总局

航空遥感

成果信息

40

图 1系统布置示意图

游 , 大大减少了渗漏集水井内的泥沙淤积程度 , 改 善汛期渗漏排水泵的运行条件 , 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增设自动清淤系统后可不必组织人力对 集水井实施清淤 , 可节约成本并避免人工清淤时 对厂房环境的污染。

(3) 增设一台排沙潜水泵后提高了集水井的 安全可靠性。

5结 语

龚嘴水电站渗漏集水井自 2004年 7月开始 进行可行性试验研究 , 2004年 12月至 2005年 2月完成该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运行 , 从运 行半个月以来的情况看 , 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 排沙 效果较好 ,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渗漏集水 井内的 泥沙深度由 900mm 下降至 200mm; 从排沙效果 方面看 , 如果将泥沙吹扫管路在布置上再作一些 改进效果将会更好 , 所以 , 下一步我们将在此方面 对系统进行完善 , 使清淤排沙的速度能够更快 ), 证明了水电站渗漏集水井自动清淤系统的可靠性 和可行性 , 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劳动 , 大大提高了电 站自动化程度 , 所以 , 该系统值得相关企业应用和 推广。

作者简介 :

张海滨 (1975-), 男 , 四川内江人 , 生产技 术部副主 任 , 工程师 , 学 士 , 从事水电站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工作 .

(责任编辑 :李燕辉 )

未来 5年中国将引进 300项国际先进水利适用技术

未来五年 , 中国将着重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 水环境与生态建设、 防灾减灾 等方面引进 300项 先进适用技 术 , 推 广转化 500项先进实用成果。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 , 中国水利行业按照技术 引进、 合 作研究、 消化吸收、 创新 推广相结合 的技术路线 , 进一步缩小了中国水利科技与国际先 进水平 的差距。统计 显示 , /十 五 0以来 , 中国先 后从国 外引进 了 5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 , 推广了 500余项先进实用成果。水利部科技推广 中心主任 武文相 介绍 , 通过引 进消化 吸收再 创新 , 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 缩短了研发周期。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水利技术引进与储备的平台 , 丰富并完善了 水利技术引 进计划的运作方式和管理办法 , 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水利技术引进、 科学研究开发、 技术创新 和转化推 广体系。今后 , 中国将密切追踪水利 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 , 注重引进技术与产品的先进性 和时效性 , 高质量地引进一批行业 共性技术与 关 键设备。 从 2003年至今 , 水利部已连续举办六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据统计 , 2003年至 2007年 , 有 100多项先 进技术 (产品 ) 受到国家财政支持得到引进和推广 , 水利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计划支持 的项目有 60%以上来源 于推介会的推荐。推介会已成 为水利先进技术引进与推广的主要信息源和储备库。

国务院批复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继国务院已批复 珠江、 海河、 松花江、 辽河、 太湖流域防洪 规划后 , 日 前 , 国 务院批 复了 5长江 流域防 洪规划 6、 5黄河 流域防洪规划 6。

第 27卷总第 123期 四川水力发电 2008年 11月

S ichuan Water Power 53

泥 沙 研 究

2009年 4月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第 2期

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中游重点区的编码

贺 莉 , 王光谦 , 李铁键

(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4)

摘要 :黄河流域来水来沙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水沙 异源 , 不同区的水沙特点不尽相同 , 其对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 影响也不相同。为探求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来源区的关系等问题 , 有必要对黄河流域进行分区考虑。基于前 人对黄河流域分区的成果 , 在保证支流流域完整 性的前提下 , 将花园口 以上的产水 产沙子系 统划分为 4个 一 级区 , 并将各个一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然 后对中游重 点区进行 河网提取及 编码应用 , 编码后 的 中游重点区共有 12万条河段 , 包含 7级 河流。此 外 , 在提取河 网的基 础上 , 利用编 码的便 利统计了 各支流 的 流域 面积、 河网密度等信息。本文研究结合黄河数字流 域平台 , 能为分析 中游水沙来 源区与下 游河道淤积 的 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 水沙异源 ; 分区 ; 编码 ; 产水产沙系统

中图分类号 :TV1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68-155X(2009) 02-0039-07

1前言

黄河流域地形、 地势差异很大 , 降水分布很不均匀 , 水沙特点为水少沙多、 含沙量高、 水沙异源、 时空 分布不均。水沙异源的特性使得进入下游河道水沙的特点与其来源区有关 , 不同的水沙组合对下游河 道的冲淤、 河床调整、 入海泥沙通量等有不同的影响 [1,2], 即河流系统中的侵蚀、 搬运、 堆积之间存在复杂 的内在联系。因此 , 需要把全流域统一起来考虑 , 整体上深入理解黄河流域及各其个组成部分的特性 , 分析不同区的来水来沙对下游河道的不同影响 [3,4]。前人针对不同研究范围、 采用不同划分标准进行了 大量研究 [5-12], 如钱宁 [6]和许炯心等 [1]均从系统的角度 , 考虑黄河流域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得 出成果 , 但是这些划分成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区界限模糊、 子流域不完整等特点 , 给模拟带来一定困 难。本文试图结合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平台的优势和特点 , 对花园口以上流域进行分区 , 并对中游重点区 进行河网提取及编码应用。

首先简要介绍钱宁 [4]、 Schumm [14]、 张欧阳 [15]、 许炯心 [19]、 叶青超 [16]、 王玲 [18]等学者对黄河流域划分 的成果。在继承文献 [15, 19]的前提下 , 在保证各支流流域完整的基础上 , 对黄河流域的产水产沙系统 进行一、 二级划分。然后对其中的中游重点区进行河网提取及编码应用。在提取的河网基础上 , 利用编 码优势统计了各子流域的基本特征。在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对中游重点区河网的分区分级 编码的基础上 , 联合应用数字流域平台及其提供的各个专业子模型 , 将能为分析中游水沙来源区与下游 河道淤积的相互联系提供基础。

2黄河流域分区研究

Sc humm [14]建立的河流地貌系统理论为流域系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他将理想流域系统从上到下

收稿日期 :2007-04-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50409002) ; 创新与群体研究基金 (50221903)

作者简介 :贺莉 (1982-) , 女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研究。 E -mail:heli03@mails. tsinghua. edu. cn


3#
 楼主|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2:20:58 | 只看该作者

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补偿关键问题探悉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8.10.16~19?南京)论文集

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补偿关键问题探悉

杨永芳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 475004)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黄河流域由于横跨我国三个阶

地,从源头到入海口,不同区段生态特征和污染破坏状况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差异。因此,在构建生态补

偿机制时,应根据不同区段的生态功能特征或价值形式,从污染治理和生态重建两方面入手, 分析不同

区段之间生态差异所引起的补偿主、客体资格的差异、主客体之间的利益机制、协商机制、补偿资金的

测算及其分摊机制及其补偿标准等问题。遵循“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损害谁付费”的原则,分别建立起以

流域区段之间、流域内产业之间、资源开发利用者、全体公民、代际成员之间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

以实现流域共同繁荣、和谐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近年来,随着流域污染的加剧,流域上游和流域下游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流域生态补偿成为

[1]

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冲突的关键所在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流域生态补偿并取得

[2]

了一定成效,如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为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 、以长江上

[3]

游地区为例的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办法 、以闽江流域为例的流域区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

[4]

建等研究 ,都从补偿理论、补偿机制和补偿办法等层面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关于黄河全

流域的生态补偿问题,至今却没有一个优良解决方案,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流域生态补偿在实

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上的探讨,为黄河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构

建和实务操作提供帮助,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能着重于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生态特征分析及其

概略的解决思路。

一、黄河不同区段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地势西高东低。流域由西向东跨越 3个逐级下降的自然阶梯。第一阶梯为

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海拔 3000~5000m。第二阶梯由流域中部的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

平原和崤山、熊耳山、中条山、太行山等山地组成。东部以太行山和伏牛山为界,海拔高程

1000~2000m。第三阶梯由太行山和伏牛山麓向东直至滨海地区,由华北平原高程低于 100m和鲁

中丘陵海拔高程多为

[5]

200~500m组成 。

黄河干流可分为

三段:自黄河源头到内

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

为上游,自河口镇到郑

州的桃花峪为黄河中

游,自桃花峪到黄河入

海口为黄河下游。黄河

不同区段其水资源与

生态环境状况有着不

同的特点。

当黄河由第二台

阶流到河南省孟津,出

宁咀峡,进入到昀低一

个阶梯时,河道突然开

阔,从宽 300m剧增至

[6]

图 1.黄河流域图(资料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

宽 3000m,而自此以下

直至入海,再也不受峡谷的约束,水流的速度减缓,携带的泥沙一路上大量沉积,河道年复一年地

淤积抬高,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

流域的地形和走势直接影响着黄河的活动,对流域的气候、自然景观以及水资源的形成起着决

中 国 法 学 会 环 境 资 源 法 学 研 究 会 441China Law Society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Law, CLS-AERL 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定性的作用。黄河上游的盐碱、沙害,中游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下游悬河段的洪涝、干旱和断

流等灾害使黄河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一)黄河河源区水资源状况及生态特性

黄河河源和上游地区,是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供应区和涵养区,担负着全流域 60%以上的水资源

提供者的责任,黄河(青海省境内)上游区流域面积 18137722km,占黄河流域面积 752000km 的

23.8%;多年平均径流量 291.4 亿 m,占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 580 亿 m的 50%;上游各流域水

资源状况如表 1。

近年来,由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黄河径流减少。60%以上的河流、湖泊或泉水干

涸、萎缩;大片沼泽、湿地消失土表 1.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量

地沙漠化迅速发展。土地沙化,沟

壑难填。荒漠化严重地破坏了自然

生态环境,造成了草场退化、森林

面积不断减少、牧草损失、鼠虫害

肆虐、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种类

和数量锐减等现象。对于上游地区

的兰州至河口段,除了生态破坏比

较严重外,水资源污染也是其主要

特点。且污染物的年际变化、年内

变化都比较明显,年际变化除了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

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影响;而年内

[7]资料来源:西北水电,2004(2)水污染的变化主要受水资源丰、枯

期的变化影响。

(二)黄河中游河段水资源的主要问题及生态特点

黄河中段是流域各种功能承上启下的重要区段,既是输水者也是使用者,流域中昀突出的是泥

沙和污染问题,绝大多数都来自中游地区。首先,受到流水侵蚀的地区,成为黄河下游泥沙的供给

地,沙量的 90%来自中游地区。沙源则主要来自河口到龙门之间、北洛河上游和渭河两岸。水土流

失造成黄河含沙量升高、输沙量加大。其次,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

尖锐。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表 2.1999~2006 年沿黄各省 区地表水耗用量分类

表 3.1999~2006 年黄河供水区取耗水量

表 4.1999~2006 年沿黄各省 区地下水耗用量

4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表 5.1999~2006 年沿黄各省 区地下水耗用量分类 %

[8]资料来源:人民黄河,20084再次,水污染比较严重。黄河水资源一方面面临着量的匮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质的下降威胁。

严重的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沿黄能源、有色金属及重化工基地

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向黄河排

60

污量已占到黄河径流总量的 7%。先前 42.63

50

水质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目 31.38

前,平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的水污染现象 40

也在不断加重。氨、氮、石油、重金属、 30

挥发酚等污染物质从支流扩展到干流, 从上游兰州、包头河段蔓延到中下游。 20 8.48

2.77

更有甚者,部分水库的水质也遭受到污 10

染。据调查统计,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期,黄河流域城市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 0 合计 城镇生活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废污水排放量约 20 亿t左右;到 90 年 2.2006 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柱状图状图 代后期,这一数值增长到 50 亿t,增加

了 1.5 倍。 1998 年黄河干流纳污量调查 ?、?类

11.9%

报告显示:河南省直接入黄排污口废污 劣?类

3

31.1%

水入河量为 11557 万m ,比 1993 年增 加了 104%,使原本有限的黄河水资源 受到了严重污染,有些河段失去饮用水 源功能,更严重者已全部丧失水体功 ?类

29.7%

能。

?类

支流水质也呈逐年恶化的趋势。目 11.9%

?类

前,黄河流域废污水治理设施落后、治 15.4%

理水平低下。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干支 图 3. 2006年黄河流域河流水质现图

流各主要河段监督管理失控,废污水排

[6]资料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放无序,使得黄河水质恶化日趋严重。

表 6.1999~2006 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 亿 t

[8]资料来源:人民黄河,20084(三)黄河下游引黄供水中存在的问题

黄河下游是流域水资源的使用者,突出矛盾是引黄供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干旱、

断流和洪涝灾害并存。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水费标

准低,收费难,同时,水费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根据不同用水类型、供水对象、用水方式、工

程类别等制订不同的水价,作为资源和商品,应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市场的调节,其价格在其价值决

定的基础上也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黄河水费标准存在多年一贯制,不能根据每年河

水可供给量的多少即黄河水的供求对比情况而适当调整,多水年和枯水年水价一个样,每逢干旱年

沿黄群众就会争相引取廉价黄河水。泥沙问题严重影响了引黄灌溉效益的发挥。

二、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补偿的主要问题分析443

年废污水排放量(亿t)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一)生态差异所引起的生态补偿主、客体资格的差异

流域的上中下游具有明显的生态问题和特点,在全流域中担负着不同生态特功和价值,如上游

产流区涵养水源和供水功能,中游的运输者、使用者、污染者功能,下游水资源使用者功能。各区

段的生态功能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生态补偿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表 7.上中下游功能及结构

区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生态作用 水资源供应者、污染者 水资源运输者、使用者、 水资源使用者

污染者

生态功能 产流区、生态保护区、涵 产流、输水、产沙区、生 泥沙沉积区、污染物治理

养水源 态保护区 和消解

主体资格 受偿主体 受偿者、补偿者 补偿者1、上游区段的受偿主体资格

由于流域生态功能的外部效应具有公益性以及生态服务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游地

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干流经过地区的企业、居民和政府都是作为流域水资源的用水主体而成

为受益主体。流域上游地区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具体包括当地政府、水源保护区从事

生态建设和维护的农民以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受到损失的企业和农民等,都应该得到适当的经济

补偿。上游地区为了维护流域生态环境,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植树造林、禁

伐减伐树木、修建污

水处理厂等,而且还要限制发展污染密集产业等,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而牺牲了的部分发展权,这

必将影响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下游区段的补偿主体资格

生态补偿是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调动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是促进环境保

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综合体现。从内涵界定上来看,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功

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

[9]

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费税 。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对损

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

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环境行为的主体减少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增加,从而保护资源。

下游地区是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来自上中游优质的水源,能够减少净化处理的成本;农

业生产者利用清洁的河水浇灌,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产

量和质量;城乡居民饮

用较好水质的生活用水,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 率和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生活质量,可见,流 域的下游地区都是上、中游生态建设的受益地 区,所在地的居民、企业等一切用水主体都是受 益主体。这些受益主体应当分担上中游地区生态 建设的成本。

3、生态补偿的主客体之间的协商机制 进行流域生态补偿必须建立良好的、有效的 补偿协商机制,即保护机构、保护体系与行政区 域之间应协调统一,就黄河流域管理而言,受政 府委托,国务院有关部、委、局、流域内各省区 水利厅、有关厅局及黄河流域管理机构??黄河 水利委员会按照各自分工及授权职责,代理承担 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同时,我国《水法》规定: 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 理相结合的制度。这种管理体系导致了代理成本 过高、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 [10]

理的局面。如图 5。

图 5.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框架图44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

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方

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1999 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刘家峡水库至头道拐、

三门峡至利津黄河河段水资源行使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权,正式确立了其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

的法律地位。同时,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专门机构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局,初步提出了“国家

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去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原则,初

步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协商与妥协机制和公众协同参与机制。

4、补偿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是一种利益衡平和再分配问题,即如何解决各业用水之间的利害冲突。市

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常利用价格、补贴、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进行调控。

这种经济框架的调整,可以改变利益格局,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市场的供求竞争,促使资源按经

济框架要求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

然而,自 1999 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实施统一管理模式,导

致协调利益冲突

的有效性越来越差。首先,在统一水量调度的近 9 年中,黄河下游虽没有断流,但是输沙等环境入

海水量很少, 1999年~2002年年均 5010×8310m; 2003年~2004年有较大的增加, 年均达 832015×10m,

但仍未达到生态环境水权的分配指标的 10%;其次,配水量亦严重失控。1989 年~1995 年山东、

内蒙古两省区引水量年年超过分配指标;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等省区因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实际

引水量往往与分配方案悬殊很大;再则,按“各省区年度用水量实行同比例丰增枯减”的分配结果,

亦不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利用。并且引黄水价太低,经济杠杆作用不明显。

(二)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建立要求生产者、开发者、经营

者改变生态资源是公共物品无需付费的观念,要求整个社会认同生态功能的价值。作为生态受益人

支付一定的费用,既是所有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

者的合理的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促使人们由“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向“谁受益谁付费”

理念的转变,这一转

变不仅会打破昀初的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更会通过经济手段使生态意识深入到人们生产和

生活的各个环节,强化人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保护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

[11]

时,人们生态意识的深化也有利于为保护生态环境筹措资金,解决社会发展同环境的矛盾与对立 。

以流域为依托的生态补偿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生态位势低的下游地区对生态位势高的上

游生态保护区的补偿。此种类型的生态补偿是指由于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

态质量,因而需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努力和机会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需要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机

制,由生态受益的下游地区“反哺”上游地区;二是上游流域的工农业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污染对下游

造成外部不经济性,对于黄河来说,不同区段水污染状况时空差异很大,从空间变化看,黄河干流

兰州以下水体污染严重,特别是兰州、银川、包头城市河段和龙门~三门峡、孟津~花园口两个中小

城镇集中区,以及内蒙灌区、潼关~花园口灌区,而且部分河段支流污染物汇入是干流水体污染的

重要原因,如汾河、渭河支流污染物汇入导致龙门~三门峡区间污染。从多年变化看,规律性不明

显,整体上水质较差;从年内变化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污染较重,前者因为水量少,污径比大,

后者因为汛期面源污染所致;平水期污染稍轻,水量少,自净能力差是干流水体污染较重的自然因

[12]

素 。所以,再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充分考虑流域内的时空特点,通过流域内各监测

点的自动检测数据来计算补偿额度。

流域生态补偿可以本着“自愿参与、平等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立流域生

态环境利益共享机制,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责任和利益进行分割,形成在生态环境保护区、污染

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生态合作组织。

对于黄河流域来说,由于区段生态差异较大,因此,生态补偿可以按照上中下游以及上中下游

间不同区段之间的补偿,具体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

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

[6]

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 1、黄河流域补偿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共赢的协商机制问题 建立上游与下游的生态补偿“谈判”制度。由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中央政府

缺位,因此通过国家

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流域生态补偿还有一个过程。为此,可考虑建立流域上游

与下游的生态补偿“谈

判”制度。由上游地区根据其“管理费用+适当收益”的原则,向下游提出补

偿要求,下游生态受益地

445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区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

平以及当地流域生态的直 图 6.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

接和间接效益与上游进行

内流区

花以下 龙库以上

协商谈判,昀终确定补偿

三~花

5.3 %

2.9% 16.5%

标准和补偿方式。 5.2%

鉴于流域生态资源的

~

龙库兰

公共物品属性,生态问题 11 .5%

的外部性、滞后性及社会 矛盾复杂性和社会关系变 异性强等因素,由流域区 ~

龙门 三

际进行民主协商和采取横 24.0%

向转移支付的准市场模式 是现阶段我国具有可行 ~头

性、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 头~龙门 19 .2% 性的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模 15 .4%

式。民主协商和财政转移 支付的过程实质上是流域 [6]资料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区际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 动态博弈过程,对于跨县不跨省的区域性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可以由省级

政府牵头,上下游地市

级政府共同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对于横跨 9 省区的黄河流域,目前黄河委员会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

构,其法律地位和职能不明确,难以成为区际生态补偿的有效载体。

笔者认为,基于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应当以流域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

体化管理为目标,由中央牵头、沿江各省、直辖市参加组成的流域开发管理委员会,以代替流域机

构,采取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相结合的方法,就流域的防洪调度、水资源分配、生态补偿、重要水

工程建设、重大投资项目等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在民主协商机制下对各行政区用水、环保等合约

以及违约惩罚方法等做出决策,尤其是对区际补偿方式、依据、原则、程序和实施细则等明确规定,

通过长期合作的动态博弈,增加相互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逐步弱化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2、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分摊机制问题

补偿资金的测算主要是解决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问题,它包括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在相关

行政区的分配两项内容,其中补偿资金数量的测算是实现生态补偿的前提,也是生态补偿的关键环

节。对于黄河来说应分区段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提出三种补偿标准及其相

应的测算办法:1上

游地区应获取的补偿:以中下游获得的环境效益作为补偿标准,上游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对下游

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益;中下游地区应当以上游生态治理和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效用价值作为补偿依

据,并采取重置成本法和损失补偿法等进行测算,以弥补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损失。2中游地区

的介质作用:以流域区内各行政区生态建设成本与生态效益差额作为获得或支付生态补偿的标准。

3下游地区的补偿支付:以生态重建成本作为补偿标准。就是将受到损害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恢

复到受损以前的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成本,以上下游的生态受益程度和生态支付意愿为依据,在相关

行政区之间进行分摊。

(三)关于生态补偿的标准问题

关于生态补偿标准是学界研究昀多也是争议昀大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补偿标准应与公正原

则保持一致,将收益与付出作为切入点。具体而言,上游地区所投入的生态建设费用如退牧还草、

防止鼠患虫灾等所付出的费用、用于源头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的费用,和污染治理的费用都应

该由收益的中下游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当然这种补偿应扣除上游区段排入下

游的污染物总量的治理

费用。

下游区段的补偿标准可考虑按中游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成本作为补偿标准,对黄河而

言,中上游地区是产生流域污染的主要区段,下游的地上河床,天然的阻隔了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

物。因此,要考虑到不同流域污染源的产生背景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充分考虑我国现有污染源控制

技术、治理投资重点,分析污染源产生的主客观防范能力、防范意识及其防范条件等,通过对不同

断面的监测数据,获取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消解这些污染物所需的总体费用为依据,可在排污收费

标准中增加此项内容,以弥补下游地区的外部不经济性。446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三、黄河流域生态补偿途径

(一)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制度

为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做好相关政策的协调和配套工作。可以先行

对部分联系比较紧密的省市进行建立区际生态补偿基金的试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也应在其架构内

加强对区际环境问题的督察和监测,为在全国推行区际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经验。同时,尽快建立“绿

色GDP”制度,在计算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同时,计算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这

[13]

将为区际生态补偿明确生态价值提供计算依据 。(二)建立流域间区际横向转移支付体系

流域生态补偿的另一条途径是横向转移支付体系,就是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

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从横向转移支付的实践来看,目前只有德国在实行。横向转移

支付的形式,可通过计算生态供给者的成本以及生态受益者的生态受益效应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标

准,并通过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实现下游对上游的补偿。

(三)建立以产业为依托的生态补偿途径在不同行业、不同生态要素开发主体之间,如果某一部门行业为另一部门行业提供了生态

产品并使之受益,则生态受益部门行业要对生态供给部门进行补偿。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补偿是“直

接受益者付费”补偿,如林业部门投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部门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

了较好的旅游效益;水利部门得益于淤塞减少,水量增大;政府得益于抗洪救灾支出减少;航运部

门得益于河流通畅、货运增加,那么可以在这些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利益的再调配。其调配的方式可

以在相关产业的税费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产业间生态补偿基金,政府再以此基金对林业部门进行直

接或间接的补偿。

(四)建立面向资源开发利用的押金退款制度在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时,损害生态功

能甚至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行为时常发生。为了避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功能的破坏,我国

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设立押金退款制度。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企业或个

人实行复垦抵押金制度,即按照开垦矿产数量缴纳一定数量土地复垦金。对于未能完成复垦计划的

单位或个人将其押金扣押,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复垦。

(五)建立针对全体公民的生态补偿税税收是政府为达到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品的目的,凭借行政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预定标准,

向社会成员进行强制征收所得到的收入。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有利于社会成员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作为公民有向政府交纳生态补偿税的义务,政

府利用生态补偿税可以形成生态补偿资金的一个重要和稳定的来源。

(六)建立代际间生态补偿的途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应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而言,

我们应当解决人类发展环境的代际公平问题。即代际间追求发展环境在质上

的公平性,尽量消减子

孙后代用资金修复环境的行为以及子孙后代用资金无法修复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设立生态补偿基

金是维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应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由社会各界、受益各方参

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投融资体系。

总之,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难以突破的问题,

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逐一钻研,期待有所突破。参考文献:

[1]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9[2] 俞海,任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3):28-33[3] 欧名豪,宗臻铃等.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办法探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 23

4:109~112[4] 胡熠,黎元生.论流域区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以闽江流域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41(6):53-58[5] 林学钰,廖资生等.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J].吉林大学学报,2006,36(5):677-684[6] 资料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7] 李万寿.黄河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西北水电,2004(2):1-4 447


4#
 楼主|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2:21:55 | 只看该作者

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现状 、问题及对策

赵希锦 , 王庆安 , 方自力 , 谢 强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 本文根据 2001 年现场考察与研究获得的信息 , 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 , 论述了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退化 的状况 , 其主要表现为 : 湖沼萎缩 , 沼泽旱化 , 沼泽逆向生态演替 , 区域土地沙化 , 土壤质量下降 , 野生动物种类 、种群数量 减少 , 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 。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与人类活动干扰 、自然因素作用的关系 , 提出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 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

关 键 词 : 四川黄河流域区 ; 生态环境恶化 ; 沼泽退化 ; 形成机制 ; 对策与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644 20030420008205



The Current Situation ,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2Environment in Yellow River in Sichuan

ZHAO Xi2jin , WAN G Qing2an , FAN G Zi2li , XIE Qiang

( )S ich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Chengdu 610041 ,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the on2site survey and study , as well as materials from precedent studies ,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2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mire degeneration in Yellow River in Sichuan1 The behaviors of eco2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mire degeneration are as follows : aridity , alteration , retrogressive ecological succession , regional de2 sertification , soil degeneration , decrease of quantity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 of rare animals , grassland degeneration and rat disaster rampancy1 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2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human activites as well as natural factors ,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upon eco2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ichuan1

Key words : The Yellow River in Sichuan ; eco2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 mire degeneration ; formation mechanism ; counter mea2 sures





四川黄河流域区位于川西高原北端的阿坝藏族羌 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为 :长冬无夏 、严寒

湿润 、霜冻期长 ,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压为 66818 毫巴 , 族自治州境内 ,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1?37’,103?25’,

北纬 32?10’,34?06’, 地跨阿坝 、红原和若尔盖三个 年均气温为 017,313 ?,1 月气温为 - 1017, - 719 ?,

2 7 月气温为 1017 , 1215 ?, 年平均降水量为 56517 , 县 , 海拔高约3400 ,4000m ,流域面积 16 , 228km, 占

75214mm ,湿润系数 1126,1193 。区内黄河的支流主 整个黄河流域的 2116 % , 水资源量约为黄河流域的

要为黑河与白河 ,较大的湖泊主要有哈丘湖 、措拉坚湖 8121 % ,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它对涵养水

和错尼达坚湖等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 源 、调节径流 、防止沙化 、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国家

层缝隙水 ,无深层承压水 。本区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 及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 1 ] 主要为沼泽和草甸。沼泽植被类型主要以湿生的莎 1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草科植物为主 ,在群落中起建群作用的主要是木里苔草 四川黄河流域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阿尼玛卿山和 () carex mulliensis其次为毛莨科 、伞形科和菊科的一些 岷山之间的高原台地上 。其地质构造为刚性较强 、稳定 种类 。本区发育了多种类型土壤 ,其中以沼泽土 、亚高 的红原 —若尔盖弧形地块 。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 、 山草甸土面积最大 ,分布最广 。受上述生态环境因子长 丘陵 、阶地 、河漫滩 、宽谷和湖群洼地等 。气候为大陆性 期共同作用 ,本区广泛沼泽发育 ,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 水源涵养区和全国五大优质牧草草原牧业基地之一 。

收稿日期 :2002211204 2 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状况 () 作者简介 :赵希锦1976 - ,男 ,四川蒲江人 ,2000 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助理工程师。 211 湖沼萎缩 、地下水位下降 、沼泽逆向生态演替

[ 1 ] 60 年前,本区治泽多为常年片状积水 、季节性湿 0172mm 厚的土地表土层被河流和风沙带走 。 年有

洼地积水 ,常年片状积水有微弱流动 。现在沼泽积水明 流域区内三县土壤侵蚀面积以红原最广 ,若尔盖次

显变浅 ,更多的沼泽仅呈过湿状态 ,甚至干如旱地 。本 之 ,阿坝再次 ,分别占本区面积的 29183 %、15150 %和

区原以本里苔草沼泽为主 ,现在这类沼泽的数量 、面积 2155 %。从流域内的各行政区水土流失的分布看 ,阿坝 2 辖区流失面积 413152km,占该辖区面积的 12186 % ; 及分布范围均大幅度缩减 ,而西藏蒿草一驴蹄草沼泽等 2 类沼泽明显增多 。区域的湖泊面积也在减少 ,有的湖泊 红原 辖 区 流 失 面 积 4841134km, 占 该 辖 区 面 积 的 2 74128 % ;若尔盖辖区流失面积 2515166km,占该辖区 已干涸 ,沼泽区水位和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在自然因素

面积的 38113 %。 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 ,本区沼泽主要呈逆向演替 ,演

21212 土地沙化 替模式为 :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草甸 ?沙漠化地 ?荒

本区是四川省主要土壤风蚀区 。目前 ,本区沙化现 漠 。

象主要集中在若尔盖县中西南部和红原县西北部以及 在排水疏干沼泽胁迫下 ,植物群落中沼生 、湿生和

阿坝县的贾曲河流域 ,不同程度地存在面积大小不等的 水生植物逐渐退出 ,中生植物随之侵入 ,并逐渐占据优 [ 3 ] ( 200 余处风成堆积物。若尔盖县沙化土地 包括流 势 ,常见中生植物为剪股颖 、披碱草 、羊茅等 。沼泽逆向 ) 动 、半 固 定 、固 定 、潜 在 等 类 型 沙 化 土 地 面 积 生态演替模式为沼泽 ?沼泽化草甸 ?草甸 。在纳勒乔 、 2 2 256127km,红原县 199113km。从辖曼牧场至若尔盖 日干乔 、才布柯谷等地曾被排水疏干的沼泽中此种演替

县城的连线以北地区比连线南的风成堆积面积更大 、且 模式最为常见 。这种演替是四川黄河流域区分布最广 、

分布广 、数量多 。这些风成堆积的分布特点为风蚀 、风 面积最大 、最为盛行的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沼泽逆向生态

积地形呈片状有沿白河 、黄河延长分布的总趋势 ,风蚀 演替 。在过度放牧等条件下 ,沼泽逆向生态演替模式

地段主要出现在主干河流的 ?、?级阶地阶面上 ,风积 为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草甸 ?沙漠化地 ?荒漠 。这类 沙丘多分布在残丘和高阶地面上的西北坡 ,鞍部的迎风 - 辖曼牧场一带 、黑河下游山麓地 演替集中分布在瓦切 面 ;黑河支流上游地段沙丘零星 ,且顺河或宽谷沿基岩 带 、辖曼 - 瓦尔马一带和谢马纳也山及其毗邻谷地 。 残丘展布 ;沙丘分布高程 3440,3550m ;风蚀地形与风 212 土地退化 积地形多在同地出现 。这说明当地风蚀起沙 ,沙丘的物 21211 土壤侵蚀 区域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力侵蚀质来源不属异地 ,而是原地产生 ,就近在有利地形堆积 和风力侵蚀 ,全 成丘 、成垄 ,搬运不远 。 2 区侵 蚀 总 面 积 已 达 7770152km, 占 本 区 总 面 积 的

近年这些沙丘不断活化 、扩大 ,无论是沙化面积 、分 47188 % ;年土壤侵蚀总量为 2261174 万 t ,平均土壤侵 2 [ 2 ] 布范围 、沙化地点数量 ,还是沙化强度均较以前增加 ,成 蚀模数为 2910167t/ km?a。与 1985 年第一次全省

为草地的巨大威胁 。以若尔盖为例 ,1975 年沙化面积 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相比 ,水土流失的广度和程度呈逐年

2 1144 万亩 ,1989 年达到 7125 万亩 ,即增加 5103 倍 。每 上升态势 。1985 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 5525175km,

年土壤侵蚀总量为 1154107 万 t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年平均增加 12133 %。沙地每年向前推移 1614 米 ,平 2均吞没草甸 6285 亩 。若尔盖沙化草地的分布见下表 。 2088154t/ km?a 。近 20 年来 ,区域年均土壤侵蚀量增 2 加 73184 万 t ,侵蚀模数增加 54181t/ km?a ,相当于每

表 若尔盖县沙化草地的分布

区域名称 辖曼乡 辖曼种羊场 唐克乡 阿西牧场 向东牧场 麦溪乡 黑河牧场 嫩洼乡 合计

()面积亩 2034819 471612 8120 4785 1285 31315 1015 870 72454



由上表可见 ,现有沙化草地主要分布在黄河 、黑河 、 ,但受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放牧以 国五大牧业基地之一

及一些不合理开发的影响 ,现在草地植被退化十分严 白河沿岸及其故旧河床和阿西牧场等地的亚高山草甸

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牧草质量下降 ,产 草地上 ,以迎风坡面山垭垭口牧道最为多见 ,其中 ,面积

草量下降 ,杂草 ,特别是有毒有害植物增加 。据样方调 最大的是麦溪嘎基卡和谢马拉也沙丘 。

查 ,草场植被总盖度仅为 30 %,60 % ,比未受干扰草场 213 植被退化 、草地生产力下降

低 30 %,60 % ,受到干扰沼泽比未受到干扰沼泽产草 四川黄河流域区过去曾为我国优质牧草草原 ,是全

2 - 1 量少 1128,2133t/ hm?a ; 草场中禾本科 、豆科优良 3 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的机制 牧草种类 、数量下降 ,杂草则增加 ,特别是有毒有害植物 311 人类活动的影响 增加 。有毒有害植物占 5 %以上 ,比全国各类型草地有 本区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是生态环 毒有害草总平均值 4 %还高 。另一方面 ,由于该区畜牧 境退化的内在动因 。人口增多对资源需求量增大 ,盲目 业发展速度过快 ,草场与畜牧关系严重失调 。虽然 ,区 从事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 ,对生活环境造成破坏 ,使 2 内天然草地面积1 ,510 ,187135hm,但其中荒和半荒草地 、沼泽退化 。该区域内农牧民为了扩大草场面积 , [ 5 ] 的 已累计不同程度人工排水 、疏干改造沼泽 20 万公顷, 2 草地就有609 ,060146hm,占天然草地面积的 4313 % , 其结果是破坏了天然植被的演替 ,加剧了草场水 、气 、热 天然草地已严重退化 。目前项目区已无一 、二等草地 , 矛盾 ,引起草地沙化不断扩大等生态性灾难 ,直接导致 三等草地也仅占 20 %左右 ,主要为四等 、五等草地 。 沼泽退化和草地退化 。由于水分条件变化 ,间接地有助 214 生态失衡 、生态多样性破坏 、鼠虫害加剧 于沙化和鼠害肆虐 。过度的狩猎活动及施药灭鼠虫害 ,

本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 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是导致鼠 、虫害的天敌减 来源和营巢避敌条件 。据前人研究 , 本区有脊椎动物 少的原因之一 。本区泥炭资源滥采乱挖严重 ,给地表沼 29 目 65 科 256 种 ,其中鱼纲 2 目 4 科 20 种 ,占总种数 泽植被及泥炭层整体含水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导致沟

蚀 、溯源侵蚀 。过度放牧亦与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退化 的 718 % ;两栖纲 2 目 3 科 4 种 ,占 115 % ;爬行纲 2 目 3

有密切关系 。据反映 ,每年秋季 ,均有数以千计的牧民 科 4 种 ,占 116 % ;鸟纲 15 目 34 科 163 种 ,占 64 % ;哺 [ 4 ] 乳纲 8 目 2 科 65 种 ,占 25 %。本区有国家一级保护 手执铁具下草地乱采 、滥挖中草药 ,给草皮层造成严重 动物 11 种 ,二级保护动物 41 种 。目前 ,若尔盖高原野 破坏 ,另外 ,牲畜过度践踏 ,破坏地表沼泽植被层 ,使埋 生动物种类 、种群数量均较以前明显减少 。有些种类已 藏较深的沙层出露地表 ,造成原地沙化 。牧畜过多 ,粪 多年未见到或难以见到 ,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 ,尤为沼 便造成地表水水质下降 ,对野生水禽 、涉禽动物或沼泽 泽动物最为明显 ,如黑颈鹤数量在 80 年代以前曾记录 动物生境造成不利影响 。

为 710 只 ,近年调查约为 400 只左右 。本世纪 60 年代 312 自然因素的作用

赤麻鸭在本区为大面积优势种 ,现已下降为常见种 。龙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直接关系到沼泽的发生 、发展与 日坝地区原有一定数量的定居型沼泽动物 ,现已变为渗 消亡 ,本区新构造运动有上升的特点 ,沼泽地被暂时性 入型 ,水禽已近绝迹 。由于近年来滥捕滥猎 ,误食灭鼠 流水切割出冲沟 ,分布于阶地上沼泽潜水位普遍下降 , 毒饵 、农药 ,本区珍禽鸟类明显减少 。本区的鱼类共有 湖泊萎缩十分明显 。湖水深度普遍较六十年代以前变

[ 1 ] 11 种 ,隶属 1 目 2 科 。据渔民反映 ,鱼类个体重量也明 浅。若尔盖高原新构造运动上升使 侵蚀基准面下 显下降 ,尤以生活与沼泽环境有关的鱼类最为显著 ,如 降 ,地表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不利于沼泽发育 ,使沼泽发 黄河裸裂尻和花斑裸鲤等 。 生退化现象 。由于第四纪末期冰川的剧烈运动 ,导致河

由于藏狐 、黄鼬 、草原雕等啮齿类天敌数量减少 ,再 流中心不等量下沉 ,各大河流及其支流均不同程度改 加上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灭鼠工作未能有效实施 ,致 道 ,旧河床的废弃风沙土壤形成了大量的沙源 。 使本区鼠害肆虐 ,各县均有鼠害 。这些危害草场较为严 综上所述 ,本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退化是在自 重的鼠类主要为 :中华鼢鼠 、黑唇尔鼠兔以及喜马拉亚 然因素作用的背景下 ,叠加人类不合理的过度放牧 、疏 旱獭 。鼢鼠 、鼠兔在草地上挖土造丘 ,随之旱獭挖掘草 干沼泽等生产活动造成的 。自然因素是本区域生态环 地 ,形成大量的洞穴和土丘 ,不但覆盖了大量的牧草使 境恶化 、沼泽退化的内因 ,人为因素是外因 。自然因素 牧草减少 ,而且破坏土壤生草层 ,损伤牧草根系 ,使牧草 的变化如新构造运动上升 、气候转暖趋干只是为生态环 生长不良 ;同时这些鼠类以牧草为食 ,使优良牧草的密 境恶化 、沼泽退化提供可能性 ,而且这种变化是长期而 度 、高度减少 ,草地逐渐退化为鼠荒地 。据调查 ,红原县 缓慢的 ,其效应并未达到不适于草地和沼泽发育的阈限 鼠害面积就达 16 ,299 公顷 ,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值 。而人类强烈破坏性生产活动 ,如过度放牧 、疏干沼 2118 % ;有些草场鼢鼠丘遍地皆是 ,鼢鼠密度达 2524 只 泽等 ,使区域生态环境 、沼泽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 2 2 / hm,黑唇尔鼠兔密度为 450 只/ hm, 旱獭洞 45 个/ 入与输出发生极大变化 ,已超出它本身的调节能力 ,其 2 hm。阿坝县鼢鼠分布和危害面积达 305619 公顷 ,占 实质是区域生态系统 、沼泽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功能的减 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4127 % ,鼢鼠丘密度为 900 个/ 弱 ,这使自然因素变化形成的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因 2 hm。

而人类活动是触发因素 ,起着主导作用 。 ,在地上或地下挖洞 ,有时在地 有草甸草场都随处可见

面形成土丘 ,破坏草场 。 4 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

再次 ,区域 、土地沙化 、鼠虫害发生 ,改变景观和地 41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表覆盖状况 ,甚至影响局部区域的小气候 。该区域有丰 四川黄河流域区高原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 , 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湿地自然风光 ,科研价值极高 , 具有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调节气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并具有很强的蓄水功能 ,在调节气候 、防洪抗旱 、净化水 等方面的功能 ,对于保护和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至关重 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平衡和 要 。其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退化对区域沼泽资源保护与 缓解水资源匮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沙化的危 可持续发展利用 、区域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 。主要 害 ,湿地生态系统已十分脆弱 ,面临着生态平衡失调 。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在沙化监测中发现仅辖曼乡境内 ,玛尔干曲已露出了干 首先 ,本区区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 ,使生物质量变 枯的河床 ,形成新的沙源 ,在风力和过牧的影响下 ,危及 劣 ,物种丰度降低 ,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 周边草场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气候变化等原因 ,部分湖 沼泽湿地绝大多数都已成为牧场或季节性放牧点 ,有的 泊已严重萎缩或变成季节性湖泊 ,大量湖床出露 ,产生 地方为了开发草地资源 ,采用挖沟排水 ,疏干沼泽的方 许多新的沙源 ,危及周边草场 。 法 ,使一些沼泽湿地已演替为高寒草甸草地 ,成为永久 412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性牧场 。而且 ,不少地方都存在过度放牧情况 ,已使沼 本区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 ,人们的 泽湿地呈现出草地化和荒漠化的趋势 。其作为黄河上 生产与生活对本地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生态环境质 游水源涵养的功能来讲必将大大减弱 ,对已经面临断流 量的退化 ,会导致生态资源的减少和可利用土地资源质 危胁的黄河流域来讲无疑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 量下降或生产力丧失 ,进而导致草场资源的短缺 ,严重 其次 ,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 、觅食与繁殖的湿地 ,其 地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牧业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结构破坏 ,不利于赖以生存的 生产和地方经济的落后 ,又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 湿地动物的保护 。同时 ,沼泽湿地旱化使这里危害草场 发 ,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导致农牧民群众 的动物如黑唇尔鼠免 、鼢鼠 、旱獭 、雪猪 、毛虫 、蚂蚁等逐 贫困面扩大 ,陷入了生态环境退化与社会发展滞后的恶 年增加 。近年来这些草场鼠兔 、鼢鼠十分猖獗 ,几乎所 性循环中 ,其生态环境退化流程见下图 。





图 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流程

515 防止草地沙化 ,进行沙化草地恢复治理 5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防止草地沙化除了对畜牧业的数量 ,放牧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作为黄河

调整外 ,还应加强改良草地 ,人工种草 ,飞播牧草的建设 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所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

性工作 。对已沙化的草地 ,要用机械和人工的方式进行 措施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而与这一定位直接相关的湿

固沙复草封育 ,对沙地上已经存在的灌木丛和其它零星 地 、草原 、森林等 ,都应当有相应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协

植被 ,要严禁砍伐和破坏 。要有效抑制沙地的扩张和蔓 调好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延 ,并逐步缩减沙地的面积 ,生态功能区才能得到有效 511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重保护 。 要 性的认识和了解 516 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滥采滥挖药材和 流域区内要严禁采伐树木和灌丛 保护法”“, 森林法”“, 草原法”“, 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

,严禁捕猎各种野生动物 。对区域特有的 各种珍稀植物 等法律法规及其湿地 、草地 、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的生态

一此药材 ,应在适当的地点 ,组织人工栽培 ,实行规模生 功能 。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他们自

产 。既可发展当地经济 ,又可防止滥采滥挖破坏草原植 身和子孙万代的切身利益 ,使他们自觉的投入到区域的

被 。 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 。

517 加强对各类生态灾害的预报 ,防护和治理力度 512 强化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论证和监督

区域内的生态灾害主要有 : 旱灾 ,森林及草地病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必将在区域生态环境的

害 ,草原鼠害等 。要加强科学的预测预报 ,制定周密的 保护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建相应的科技

防护措施 ,加大治理力度 。尤其是目前区域内存在的鼠 专家顾问委员会 ,为流域区内的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 虫害 ,要采取“人工 + 生物”的防治办法 ,有效抑制鼠害 、 询 、论证和监督 ,更好的保护区内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 虫害强度 ,保护好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 。 发展 。

综上所述 ,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经济的 513 调整现行产业结构是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 持续发展 ,是区域生态环境根本保障 。作为区域内重要 的措施 组成部分 :湿地 ,草地 ,森林等 ,都是重要的资源 ,对这些 首先要调整的是畜牧业 ,要控制牲畜数量 ,提高饲 资源 ,只能在保护和强化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进行合 草的产量和质量 ,以草定畜 。畜牧业要从过去的片面追 理的开发和利用 。对湿地的利用 ,应仅限于旅游观光和 求数量的模式向追求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转换 。在 科学考察 ;对草地的利用 ,应以草定畜 ,提高草地质量 , 一些重点区域 ,如湿地的相邻区域 ,要逐步退牧还沼还 (发展高质量畜牧业 ,用各种措施 包括科技支持 ,财政政 草 ,其它区域要实行划区轮牧和季节性休牧制度 ,鼓励 ) 策支持等保障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稳步提高 ,生活水 利用农区秸秆饲料的加工 ,经营 ,逐步推行舍饲圈养 。 平逐步改善 。这些都是区域生态环境得以持续发展的 其次区域应向旅游观光 、科考服务的第三产业转化 ,发 可靠保障 。 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企业 ,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514 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变能源结构 ,防治 [ 1 ] 柴 岫 ,金澍仁. 若尔盖高原沼泽的类型及其发生与发展[J ] . 地理 学

() 报 ,1963 ,9 3:2192235 . 环境污染

[ 2 ] 孙广友 ,张文芬 ,张家驹 ,等. 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 加强区域内居民集中点基础设施的建设 ,既可提高

() 发的研究[J ] .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10 4:3592367 . 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能有效地改变能源结构 ,防止居民 [ 3 ] 王阳生 ,尚成林 ,艾笃卿 ,等. 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资源开发利用可 行分散居住对草地和林地的破坏 ,同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 () 性研究[J ] .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2 ,8 1:68281 .

结构形态 ,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较大规模的居 [ 4 ] 何池全 ,赵魁义.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民点 ,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置场 。 () [J ] .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8 3:2382244 . [ 5 ] 杨永兴.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J ] . 山 地

() 学报 ,1999 ,11 4:3182323 .


5#
 楼主|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3 12:22:41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活动对古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1年7月

第l7卷第4期

内蒙古民族大学

oum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Ju1.2011

V01.17NO.4

人类活动对古代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永国

(内蒙古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要]从先秦到明清,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

断增加,人们滥砍滥伐,造田开荒,使原始森林,草原植被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昔日的青山绿水,草原都变成了

荒山秃岭,盐碱沙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空间面临着严重考验.

(关键词]人类活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149(2011)04—0046—03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

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的居民

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良

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古代领先发展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

业.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

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加速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历经朝

代更迭,青山绿水的原始风貌难以再现,随之而来的是森林

和草原面积大量减少乃至消失.本文以时间为序论述黄河

流域生态环境在古代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人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珍爱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一

,先秦时期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流域就因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 茂密,山川秀美怡人而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那时的黄 河流域森林密布,气候适宜,水资源蕴含丰富,植被发育良 好,是个天然的大氧仓.由陕西渭河上游一直到下游各地, 山地上矗立着原始森林,平原上覆盖草原植被,为众多的野 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孟子描绘先人生活时说:"草木畅 茂,禽兽繁殖",…《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行狩猎,"得糜, 豕,鹿四百又二十,得二虎,九狼",《诗大?雅?桑柔》篇说:"瞻 彼中林,牲牲其鹿",这些典籍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飞禽遍野, 走兽成群的繁荣景象.动物王国的兴旺发达也标志着那时 的绿色植被十分繁茂,而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正是在这样的 生态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战国开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当 时,铁制工具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人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加速了对自然的破坏.当时各国发展 农业的政策在客观上带来了对黄河流域森林,草原的破坏. 晋南的汾涞河流域和太行山南的河内地区,是人类的早期活 动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魏国疆域,魏文侯时李悝变 法,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使 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得到开垦.与此同时,在太行山的河内地 区,西门豹治邺,兴修漳河水利,使漳水流域的农业大为发 展.经过李悝变法和西门豹治邺,汾涑平原和河内地区都成 为魏国的粮食产地,魏国也因此强大起来.然而,在魏国发 展农业的同时,汾涑河流域和河内地区平原沃土上的森林和 草原就应该是不存在了.

陕西泾渭河下游的周原一带先秦时期这里曾经森林草 原相间,气候湿润,土肥水美.周人在这里定居以后,对林木 进行砍伐和清理,辟地种田,出现农业景观.但由于当时的 森林太多,所以多年以后这里还是野鹿成群,野鸡栖息,树林 葱茂,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黄河中游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的逐 步发展,为西周灭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农业生产规 模的扩大导致的是森林和草原植被越来越少. 东周初年,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斩之蓬蒿藜藿 而共处之"【2j,当时宋(今河北商丘北),郑两国之问还有不少 "隙地",垦殖范围还不是很大,天然植被仍然保存完好.但 战国初期就出现了"宋无长木"【3J的情况.到了战国末年,随 着人口增加,洛阳周围的土地开垦已达到极限.政治家苏秦 曾说过,假如他能有洛阳近郊的良田二顷,宁可舍弃六国相 印.f4]可见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耕地在当时相当紧缺,耕地 如此紧缺,森林草原当然是大都被破坏了.

这一时期,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活动开始增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 *(作者简介]陈永国,内蒙古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

46?

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二,秦汉时期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人类活动对原始生态环境已经产生 初步影响,那么到秦汉时期这种影响是明显加强了.这一时 期黄河中游平原地区的森林彻底消失,山地森林开始减少. 由于秦汉两代都实行"实关中"的政策,将大量人口迁居关 中,加重了关中地区的粮食负担,国家一边从关东等地转运 粮食,一边千方百计在关中扩充土地,增加粮食生产.由此, 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势在难免,平原地区也就再无森林可言.

早在战国末期,秦始皇就在关中开凿了郑国渠,引泾水 灌溉农田,借以改良渭北的大片盐碱地,此时的土地利用已 开始紧张,以后随着土地垦辟范围不断扩大,森林植被的面 积越来越少.秦时建筑上所用的木材数目巨大.秦始皇先 是建筑咸阳宫,又在渭河南面上林苑建造朝宫,后又发途刑 万人,作阿房及骊山,使"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5J如 此规模的宫殿建筑群,所需木材数量可以想象.当时关中木 材已不够用,开始采伐荆襄山区的林木.此外,人们取暖用 材,官营手工业尤其是炼铁业,更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强 大的林木需求使得丘陵山地的森林遭到迅速破坏. 两汉灭秦后,秦的建筑楼阁付之兵火,汉朝统治者又在 长安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当时建造宫殿的木材,手工 业冶炼用的薪炭都需要大量木材,平原地区的森林已经采伐 殆尽,山地森林大面积遭受破坏.再有,秦汉实行戍边政策, 将大量人口迁居边塞,对西北草原地区进行开垦,农业区直 抵阴山脚下.屯田是自汉武帝经营西域起就确定的国策. 为解除长期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开拓中国西北疆域, 汉武帝制定"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在陇南,河西等地屯田,立 郡县,兴修水利,直至公元前101年,屯田一直扩展到塔里木 河的中游地区.当然,古代的屯田使生产得以发展,军需有 了保障,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这一方面来 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我国西北 是干旱地区,属于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三个自然带,这里自 古就是游牧民族的牧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不适合农业 耕作的.而屯田垦荒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既毁灭了这里的 林草植被,又破坏了地表土层,造成地下粉沙出露,产生风沙 活动和流沙堆积.位于黄河大转弯西部的乌兰布和地区在 秦汉以前是匈奴人的牧场,汉武帝将匈奴人驱逐到阴山以 北,在此设朔方郡,下辖十县,然后从内地大量迁移军民在此

屯垦耕种.等到西汉末由于战争影响,乌兰布和垦区衰落, 大量农田废弃,土地风蚀加剧,流沙堆积愈来愈多,后来乌兰 布和草原就变成了今天的乌兰布和沙漠.

农业区的扩张,意味着草地森林的破坏.森林草地在涵 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黄河中游流经 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易受雨水冲刷,在森林草地等天然 植被破坏后,黄土失去保护,加速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 仅破坏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而且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到 下游沉淀堆积,使河床不断增高,西汉时期黄河已经"河水高 于平地","水行地上",【6】成为悬河,常常泛滥决口,每次决口 都要留下大片沙碛,引发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严重影响了 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从东汉以后由于移民屯垦的停止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 迁使得牧业区南移,少数民族将大量耕地改为牧场,黄河流 域的植被得以恢复,才使得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暂时得以改 善.

三,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又进入一个相对破坏严重 时期.唐和两宋,正是我国古代人口发展的高峰阶段.盛唐 时期人口达到8000万,两宋时期超过1个亿,比起汉代人口 多出近一倍,形成我国人口发展史上第三个高峰.人口数量 的膨胀,迫切要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物质生产 (特别是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唐玄宗时期,黄河流域的开垦事业空前发展.《旧唐书》 中记载"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 绝,鸡犬不闻",然而到了开元,天宝年间,这里已发展为"耕 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7J随着人口数量不 断增加,耕垦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唐时黄土高原已成为固定 的农业垦区.农业区的北移,严重破坏了黄土高原北部的草

地森林,引起土地沙化,毛乌素沙漠就是这时形成的.黄土 高原的六盘山地区,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横山山脉东北,贺 兰山,阴山附近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森林与草原覆盖 最繁茂的地区,本应该是野兽成群,牛羊遍野,是游牧民族的 天堂.可是在隋唐时期,这里的游牧之风已经衰落.当地人 已不是专门从事畜牧活动,而是一边发展农业,一边从事畜 牧业,农田和牧场各占一定的比例.黄河和汾河之间,西汉 时这里的人口还不多,到了唐代共设立了七个州,政区设置 反映了人口的增长,而人口增多,草原森林的数量当然就要 大量减少了.

宋代对林木草原的破坏程度比唐代更甚,伴随着城市的 繁华,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宫殿,官廨,民宅,坊市,店铺等等, 用材量不断增加,人们对森林的采伐力度和强度都大大提 高.采伐的范围也是进一步扩大延伸,太行山区的林县一 带,北宋时就曾设立两个专门的伐木机构,每个就有六百人 之多.沈括曾指出当时太行山区"松山大半皆童矣".【8J宋都 开封所需的建筑用材均来自吕梁山,除对唐代砍伐地岚州, 胜州等地继续砍伐外,范围还扩大到汾阴一带.同时,宋代 不光政府砍伐,社会上朝臣权贵也纷纷派人到秦陇山区砍伐 木材,私自贩卖,从中牟取暴利.宋代的关中地区是重要的 木材产地,到这里采购的人络绎不绝,大量砍伐林木使得水 土流失加重.河中游水土流失加剧,加速了下游河床的淤积 和抬高,河患频繁发生,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黄河发生 改道.此外,北宋政府为巩固边防,抵御契丹和西夏的侵犯, 在泾河,渭河,无定河中上游屯垦,把许多原有的草原和前代 刚刚恢复的草原都破坏了.

总之,唐宋农业开发,宫室建筑,矿冶等手工业能源需 ?

47?

求,消耗了巨量木材,破坏了原有的森林和草原生态. 四,明清时期

我国历史上人口持续增长是从宋代开始的,宋朝人口最 高时突破了1个亿,到了明代达到1.2亿左右,清代乾隆末 年猛增到3亿,至鸦片战争前夕,突破4亿大关.明清时期 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数量膨胀所带来 的粮食等生产资料大量消耗以及能源,资源的需求. 这一时期,黄河下游华北山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打击. 晋北长城一带,山势高险,林木茂密,明初这里曾被视为北部 边防的第二道屏障,可仅仅百年左右,这道边防就遭受严重 破坏.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境驻军将士,本地的居民都纷纷 进行采伐,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不下一百多万株.后来采 伐的人更多,常常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 从","林区被延烧者一望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9】明清黄 河中下游森林的大肆破坏,与这里的农业发展状况密切相 关.明初政府即十分重视开垦土地,发展农业,除动员百姓 开垦外,还实行军屯,商屯.军屯,商屯,民屯三者结合,使得 边境地区成为开垦重点,当时几乎是无地不垦,无处不垦. 明神宗万历年问,延缓镇的屯田有四万八千余顷,雁门,三关 以南的屯田也有三万三千七百余顷.黄河中游的屯田是"错 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 耕",u叫农业用地发展到如此程度,森林也就荡然无存了. 为了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明代整修内,外长城,在边陲设 置九边镇,世宗二十年(1541年),九镇屯兵达53万人之多, 这里屯田实行轮荒的方式,三关和长城沿线茂密的森林,彻 底遭受破坏,直接导致长城沿线沙漠化进程加快,耕垦之中 的土地,地力全面下降,出现退化性恶性循环.

清代前期,政府在长城边界限制蒙汉两个民族的农牧活 动,特别是长城边界50里范围内禁止开荒.后来随着人121 ?

48?

数量的不断攀升,耕地严重不足,清朝政府便发布"移民实 边"政策,对蒙古封禁解除,开始大规模开垦,从而刺激了各 地贫民蜂涌到此进行耕垦.清代中后期,为了缓解耕地严重 不足的紧张局面,乾隆皇帝下令开垦山头地角的畸零土地, 使土地开垦活动不断深化,开垦量大幅度增加,对森林的破 坏更加严重.清代后期的滥伐,滥垦导致了华北,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森林的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明 代黄河含泥沙量是十分之六.清代则有黄河斗水,沙居其 七.黄河下游悬河高度不断增加,使明清两代决口的频繁程 度超过以前各个时期.

综上所述,从先秦到明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 数量的跳跃式增长,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生态环境遭遇了沧桑 巨变.人类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无节制的开发行为,致使 森林草原面积大幅减少乃至消失.青山绿水,原始森林成了 荒山秃岭,沙地盐碱,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深思的.保护环境, 合理开发这才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

(参考文献]

[1]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六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刘向.战国?魏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班固.汉书?沟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刘晌.旧唐书?元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沈括.梦溪笔谈[M](卷24).济南:齐鲁书社,2007. (9]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吕坤.摘陈边汁民艰疏)[M].北京:中华 书局,】962.

[1O3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庆尚鹏.清理大同电田疏)[M].北京:『}J

华书局.1962.

(责任校对包国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6-3 14: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