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标题: 眺望哥本哈根:命运的等待 [打印本页]

作者: 扬州一怪    时间: 2018-8-31 19:51
标题: 眺望哥本哈根:命运的等待
陈晓晨

清晨,东港,丹麦哥本哈根。

北欧的深秋里,海风有些冰凉,《海的女儿》——小美人鱼依然娓娓地坐在礁石上,不时惊起的几只海鸥,努力地向大海深处飞去,远处矗立的排排风车正是指引方向的路标。

无论是全国最大城市的哥本哈根,还是深处内陆的小村庄,甚至散落在波罗的海的零星小岛上,这种风车都到处可见——风力发电提供了丹麦全国超过20%的电力。

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哥本哈根市政厅内,市长丽特·比耶勒高郑重对CBN记者承诺,哥本哈根要在2025年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排放”城市。这需要大力发展风电,她憧憬说,风电将在15年后满足这座城市的大部分电力需求。

市区的中心广场上,也在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这个童话国度的承诺。一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摄影展正办得热火朝天:两张同一地点、相隔几十年拍摄的高山照片显示,冰川在几十年里退化消融;海洋包围着一个小岛,岛上唯一的生物是一个目光茫然的人……摄影展以大幅标题,宣传哥本哈根2025年“碳中性”(即零排放)目标。

在丹麦王室的克里斯蒂安王宫前,灯柱下的“COP15”的标志清晰可见。“COP15”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下称“哥本哈根大会”,COP15)。今年12月7日,这个或许影响人类命运的大会将在这座城市举行。

预热COP15

矗立远处的崭新的会展中心,就是哥本哈根大会的会址。虽然是在寒秋之下,各种预热活动早已纷纷展开。世界报业辛迪加组织了关注气候变化媒体的“全球编辑论坛”,会议主题定在“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应对全球变化”。来自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报业媒体代表,还有邀请的各国政界、学界、商界的知名人物,正热议不断。

“欧洲是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先者。”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对CBN记者说。而在欧洲,人们也能切身体会到这里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压力。在论坛的开幕式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呼吁各方加快努力打破僵局,一定要在年底达成一个协议。他说,我们没有“第二套方案”,因为我们没有“第二个星球”。他坚持欧盟的传统立场,除了要求附件1国家加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下称“减排”)外,还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规定量化减排指标。

在会场外,压力也同样存在。在丹麦王宫前,基本上是反战团体和环保团体的宣传阵地。作为此次哥本哈根大会的东道主,丹麦方面对达成一份协议有着迫切的要求。在开幕式上,拉斯穆森首相说,当前谈判进程很缓慢。他担心,按照这种速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将不会取得成果。他呼吁各方要有紧迫感,因为2009年年底是两年前就设置好了的谈判最后期限。他也谈到进度拖后的可能性,但是他又说,2010年春季、夏季都有各自的麻烦,而且很难凝聚像现在这样的气氛。

他也表达了乐观的一面,说他在近段时间内会见了包括美国、印度、南非、日本、巴西以及欧盟多国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得出了三个印象:第一,政治承诺和紧急感均在;第二,都表达了达成年底协议的紧迫性;第三,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目标上,有广泛的共识。

在丹麦,类似的预热会议还在进行。本月24日,来自全球八大工业国和中国、印度等五大发展中国家的120余名代表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探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作准备。

在随后的会议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理查森女士认为,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理查森说,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只有50%的人认识到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她呼吁在场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向公众宣传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我们”和“你们”

担任讨论主持人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相信气候变化?”在场媒体代表纷纷抢着发言,提到经济、社会乃至教育问题。不过,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气候变化并没有占据优先地位。

来自约旦的媒体人说,他们面临的是面包问题和和平问题,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还在冲突的时候、在很多人还在挨饿的情况下,谈论气候变化是奢侈的。

另一位来自智利的媒体人对台上来自西方的嘉宾说,(气候变化)是你们西方造成的问题。一位来自孟加拉的媒体人干脆对着台上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说:“你们美国人均排放量最高,没有资格批评其他国家。”萨克斯只提出了一个异议:“请不要用‘你们’、‘我们’的提法。”

然而,“你们”、“我们”的分野在会场内外还是继续存在。“我们”和“你们”的措辞,背后反映的是长期以来,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北方阵营)和发展中国家(南方阵营)两大对立阵营。

目前,在气候谈判的最核心问题——减排问题上,两大阵营拿出的方案迥异:中国、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坚持发达国家应到2020年在其1990年的基础上(下称“中期”)减排40%;而欧盟提出的中期减排方案是20%,美国的最新方案约为4%,而且还面临着白宫与国会间的扯皮。欧盟宣称,若发展中国家做出相应承诺,欧盟可以有条件减排30%;而中国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排行动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有别于发达国家强制性的条约义务。这是“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核心要义之一。

减排方案的不同反映的是“责任人认定”的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在会场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主要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排放。这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吻合。据此,发展中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承担相应责任。例如,中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中国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建议,发达国家须将其GDP的0.5%~1%用于提供资金支持。

与发展中国家强调历史责任不同,发达国家阵营则更多强调现实。巴罗佐说,自己经常被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他说,他面对这种情况总是回答说,“你是对的”,但是,“追究过去的责任并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巴罗佐说,“即使发达国家今天把排放降低到零,而发展中国家仍然照常排放,那么到了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也将达到650ppm。”一言以蔽之,发达国家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是“共同”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有区别”。

有些人则试图做“你们”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发言中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使更多发展中国家人口陷于贫困状态。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应该是能够实现互补的。他说,如果我们给发展中国家,也就是拥有热带雨林的国家以资金,帮助他们建立保存雨林的中心,这就会帮助他们发展,同时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气候变化事业。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大会上说,那些对气候变化危害最少的国家现在正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最落后的国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到总量的2%……但那些最穷的国家和小岛国由于缺乏资源去保护他们的人民,从而处于最大的危险中。”

安南尤其强调要兼顾“气候正义”和“千年发展计划”,认为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协议必须要让所有参加国感受到公平合理;发达国家应该担负起历史责任,首先在减排上作出表率。

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

《京都议定书》被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以来第一份实质性的协议。不过,《京都议定书》的时效只到2012年;如果不进行“更新”,就会出现2012年到2020年之间的空白期,这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极为不利。因此,在2009年年底续写《京都议定书》就成为各方的共识。而巴厘岛谈判则是通向哥本哈根大会的重要一环。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巴厘路线图”的一个成果,按照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司长苏伟的话说,就是“美国登上了气候变化这班车”。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美国也不例外。

在那次谈判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表示,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减缓排放的行动。这已经是南方阵营超出各方预期的让步。苏伟对记者说,中国在谈判中表现出了诚意和积极性。

然而,或许是由于巴厘路线图本身就是个“难产儿”,自从出生后就命运多舛。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巴厘路线图有夭折的风险。一方面,一些美国代表试图推翻巴厘路线图,“另起炉灶”,而一向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欧盟对此也有松动;另一方面,美国、欧盟和部分其他国家的代表在缺乏前提的情况下,要求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减排义务。

在谈判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还试图重新界定和解释公约和议定书中的基本原则,提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同样应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就是让发展中国家中的“高排放国”也作出减排承诺。

在本次论坛上,潘家华表示,虽然他只是专家,不代表政府,但是他赞同哥本哈根大会应该在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下进行。“尽管巴厘路线图、京都第二承诺期之后中国承受的压力已胜于以往,但是仍应理直气壮。按照碳排放权和人文发展的原则,发达国家长期没有限制地排放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挤占了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大量发展空间,这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垂范,改变生活方式,实现低碳排放。”

而与潘家华同场发言的美国代表大卫·山德罗对“巴厘路线图”只字不提。斯蒂格利茨两度向他发问,问他是坚持巴厘路线图还是“另起炉灶”。但是前者只回答关于美国清洁能源的发展计划,并强调美国国内民主程序对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困难,基本上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会后,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他也环顾左右而言他。

“在现在形势下,是否坚持巴厘路线图,是决定哥本哈根大会的一个关键性争论。”潘家华对CBN记者说。

而几十天后的哥本哈根,更是决定人类命运走势的一个关键。正是这座诞生“奥斯特定律”,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束人为产生的电流与磁场,从而使人类一举迈入电力时代的著名城市,像一个“潘多拉盒子”,在带给人类电力、工业文明与夜生活等享受的同时,也放出了碳排放激增的“恶魔”。

两百年后的2012年,这座城市——哥本哈根,或许依然将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是新协议顺利产生,还是继续等待。人类的历史,在这沧桑两百年间,经历了一个神奇的轮回。

(CBN记者马俊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欢迎光临 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https://bbs.epda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