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9|回复: 0

[生态与自然科学] 世界屋脊上坚守的游牧人家

[复制链接]
清华刘老师 发表于 2017-8-15 10: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牧民正在骑摩托车放牧牦牛。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新华社拉萨8月6日电(记者程云杰 唐召明)在藏北高原海拔5000米的人类生命禁区,有一批藏族群众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游牧传统。以牛羊为伴,逐水草而居,现代化的浪潮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他们的未来提出新的考验。
    最让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嘎措乡党委书记罗布占堆头疼的,就是怎样吸引年轻一代继续留在牧场放牧。他说:“年轻人上了学,读了书,都想到外面打工,不愿意干放牧的活,觉得跟牛羊打交道辛苦。”
    双湖是中国最年轻、海拔最高的行政县,涉及七个乡镇。嘎措乡有117户546位居民,牲畜36000头,设乡40多年来一直依靠牧业发展。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牧民正在挤羊奶。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湖所在地是人迹罕至的荒原。当地群众说,旧社会的税官到双湖以南的班戈就止步不前了,他们形容那里是“天地相连的尽头,背上背的叉子枪都能划着天空咔嚓响”。
    1976年初,为了解决畜草矛盾,经政府批准,2053名牧民赶着牛羊从申扎和班戈两县进入无人区,并在那里相继成立了双湖和文部两个县级办事处。后来,两个办事处分别成为双湖县和尼玛县。
    罗布占堆的岳父卓加就是当年带领牧民挺进无人区的勇士之一。罗布占堆说,岳父那一批人刚到无人区的时候,主要任务就是找草、找水、找人可以住的地方。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牧民益西卓玛母女在帐篷里为火炉添加羊粪燃料。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卓加说,别看藏北湖泊多,很多湖都是咸水湖,无法饮用,有水的地方没有草,有草的地方没有水。那时候,夏天光打雷,不下雨,风沙大,帐篷常常被吹塌了!”罗布占堆说。
    现在,牧民们住进了安居房,买了藏式家具,乡里有了小学、卫生所,还有了太阳能发电站。原本没有路的草原有了一条进乡的公路,驮货的牦牛变成了卡车,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33岁的顿珠群培自八九岁起就随父母一起放牧。在他眼里,不变的是牧民对牛羊的感情,与牛粪的亲密。“哪个牛羊跟不上群,走慢了,那就可能是不舒服了,要赶紧看下,给上好草好料,喂上水,照顾好。”他说。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牧女正在草原上捡拾牦牛粪。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牧女正在草原上捡拾牦牛粪。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每天,牧女们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拾牛粪羊粪。一年四季,作为高原生活主要燃料的牛粪有着不同的功用。夏天,牧女们会把捡来的牛粪踩扁,晒干,堆成堆,上面蒙上塑料袋以免被雨水淋湿。到了冬天,她们会拿牛粪给狗盖棚圈过冬,放置冻肉;烧过的牛粪灰还可用来入药消炎。
    第一批挺进无人区的牧女益西卓玛今年56岁了。她说,牧民的生活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多,水草丰沛,牛的挤奶量也多一点,她和同伴负责的270头牛中,有107头奶牛,每天产奶100多斤。
    除了捡牛粪,益西卓玛每天还要做奶渣、奶皮和酥油,卖给附近的居民。“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冬天,一下雪,牛羊吃不上草,死的也多,工作量就很大。牧民离不开牲畜和牛羊,没了牛羊,没了草场,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她说。
    目前,嘎措乡居民人均收入9600元。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嘎措乡成了一个公司,主要经营项目包括风干牛肉制作、民族手工艺等。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一户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照明的牧民人家。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由于嘎措乡当前的电力供应只能支撑日常照明,一些畜牧加工项目难以开展。现在,嘎措乡2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全乡人口的30%左右,大都在城市里打工不想回来。罗布占堆说,如果能够改善一下基础设施,依托畜牧开展更多加工产业,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乡里发展。
    “牧业的经济来源不仅是牲畜,还包括奶、绒、酥油、毛皮等制品,它的种类这么丰富、产业链条这么长,是很有特色的。”75岁的原乡党委书记白玛认为,牧业的坚守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随着牧民逐渐老去,有的牲畜没有年轻人来经营,牧业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断层。
    50岁的才达卓玛很喜欢放牧,至今最令她难忘的是一场雪灾。“那年,很多小羊羔都死掉了,花了好几天才把它们一一捡回来交到乡上,当时又辛苦又难过。”她说。
    牧民在草原上生活很不容易,很多人认为,只有适应大自然,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生存下来。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藏族妇女次仁朗加用手机与外界通话联系。现在,该乡牧民群众大都用上了手机。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为了方便在草原上转场,顿珠群培用好几年的积蓄买了一辆卡车。由于信号不好,手机在草原上有时还不如汽车用着方便,但是一到夏季,就有陷车的危险。
    司机益多经常在草原上开车。他说:“我们藏族人有句话,‘夏天在草原上不要问路’,因为变化很大,一会儿一个样。一些地方看上去硬硬的、平平的,开过去就会陷进去。”
    为了安全,老练的草原人都熟稔探路的技巧,他们会在斑驳的草甸上识别车辙,会判断天气的变化,看风向,还有家传的招数对付来袭的野生动物。
    美国人类学家梅·戈尔斯坦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到羌塘开展田野调查。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羌塘游牧民的草原生活与传统依然会生机勃勃。“只要这样的生活和传统存在一天,人类文化就依然丰富一日。”他曾这样写道。


这是双湖县嘎措乡的安居房。近年来,在中石油的对口援助下,这里建成小康示范村,许多牧民住进了安居房。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3-29 06: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