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9|回复: 0

把“绿色决定生死” 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图)

[复制链接]
扬州一怪姚大鹏 发表于 2017-7-19 15: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要把“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把城市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将绿色发展定位于“决定生死”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地位,如何以更和谐的方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教授进行了专访,帮我们理清思路,深入思考。
  记者:在有些人看来,经济发展需要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相比之下生态文明好像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绿色决定生死”的提法让人们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和严峻性,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被置于生死攸关地位上的绿色发展呢?
  朱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绿色决定生死”写入报告正式内容,说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确实至关重要,然而恰恰这个问题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我们在环保战线上,无论人力、财力和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取得显著成绩,但我们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如此大的经济总量按照传统的模式快速发展,资源供给面临着严峻挑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长期不达标,区域生态功能弱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愈发强烈的制约效应。
  举例说明,我们国家年均PM2.5的浓度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这已经是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宽松的过渡期标准制定的,而实际上我们很多城市的实际数值远远超出这个标准。例如北京、天津地区2016年城市年均PM2.5浓度都超过60微克/立方米。这个数字直接会影响到生活在该环境之下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面对资源环境危机,我们必须要树立生态环境是生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不仅不虚,反而是最“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记者: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和贯彻到其他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针对这一问题,您特别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考量,这个提法是基于哪些方面的思考?
  朱坦:从概念界定上,我所提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运转的条件下,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子系统的承载能力。它以不影响人类健康生存的环境质量达标为目标,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阈值范围内。
  简单来说,我们的社会经济建设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个制约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发展,当超出的时候,就不再有发展空间。长久以来我国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内容,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在这一过程中,不考虑或较少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关键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顶层设计未能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角度进行合理规划,违背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控制在自然界承载能力之内,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可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的发展价值观落到实处。说到底,我们不是为了环境而保护,而是要让人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去生存,不能抱着“人定胜天”的观念去盲目地掠夺、攫取,征服自然,为的是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记者:过去我们采取了预防为主、末端治理和一控双达标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仍存在欠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朱坦:我们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脱节;二是未能厘清环境污染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三是制度体系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顶层设计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性因素。这是对应于末端治理很难从根本上将资源环境问题彻底解决的思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树立底线思维,将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发展规划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探索和完善“多规合一”,使资源、环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考量,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以解决规模、结构和布局性资源、环境问题。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空间保护、耕地保护等约束性条件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由政府协调各部门统一制订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考虑在行政区域的空间范围和生态范围内实行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土地等资源的配置优化。同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以确保规划的实行。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双轮驱动,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第二,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的环保对策。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差异,目前很多地区存在环境污染物增量持续增加,存量削减力度不够的情况,导致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累积,环境容量使用殆尽,部分地区出现了环境质量长期不达标的现象。一定不要人为地突破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在增量的时候要使存量加倍的减,把存量减下来才能增。如果不能厘清环境污染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地区,要实现环境质量达标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建立问题导向的环保对策,以解决现实问题来引领,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环境容量、环境形势,找准影响当地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查清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考量和约束性因素,将污染物排放量与区域环境容量相挂钩,将区域开发、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环境管理标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第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以保障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约束性条件有效“落地”。这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包括了生态功能红线,也包括了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根据天津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流程和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生态功能要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区域环境管理要求等,划定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严格保护,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必须遵守的“底线”。同时,还应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同时围绕环境质量改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设定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目标,使各项指标和标准的确立不再与环境质量改善脱钩。





推荐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3-28 20: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