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零废弃论坛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近日“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零废弃论坛”,在成都召开。此次环保论坛是零废弃联盟继2013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零废弃论坛,由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成都市商务委员会、成都市环保局主办,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零废弃联盟承办,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芜湖生态中心、宜居广州、爱芬环保、劲草同行、南京志达环保公司、达能亚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废宝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支持。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强制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也被提及到国家层面。近年来,无论是在政府、企业还是NGO层面,各地都在垃圾分类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成为互联网+、资源回收利用等的实践者。本次论坛也以“两网融合”、“强制垃圾分类”为主题,吸引了200余位来自中外各地的政府、企业、专家、NGO及公众等多方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不同尝试和成功经验。

论坛主要包含:国家政策分析、成都现状展望、外部经验借鉴、现有实践探讨等四个版块,并邀请了国内外政策、实践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精彩观点回放

“两网融合是关键”、“希望成都率先践行垃圾分类,成为绿色发展的领头羊”

杜欢政:作为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等部位的循环经济核心专家,杜欢政分享了多年参与国家相关部委和政策制定的体会。他认为,“每一个特大型的城市就是一个特大型的废弃物生产工厂,成都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也同时是特大型废弃物生产工厂。要在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同时保证环境健康,就必须进行前端垃圾分类,并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形成一个体系。”他还分析了垃圾分类在很多试点城市执行情况差的根本原因,一个是体制问题,二是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两网融合,将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进行能源融合、空间融合、制度融合、方法融合和体系融合。

“低成本化的目标不可或缺”

宋国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分享了他在过去两年在垃圾管理上的一些研究成果。他认为,垃圾管理不应只提三化,而应当将“低成本化”列为垃圾管理的第四化。中国往往建设一座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就称为是无害化,而现在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的污染控制标准还不够严格,大量生活垃圾焚烧厂并没能做好排污信息公开,更不是低成本的处理方式。只有做好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常态化,才是长期低成本、可持续的垃圾管理方式。

“树立生活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很重要”

杨长江:作为零废弃联盟的政策顾问,杨长江长期研究生活垃圾资源再生。他提出,目前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困局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认知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生活垃圾是是资源,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污染物,这使得在管理垃圾的方式上产生极大的分歧。2016年初,中央已明确提出要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这就要求推行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想要解决垃圾问题,首选应该是资源回收场,并提高农业部和工信部在生活垃圾管理中的权重,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市场统一的国际固废资源管理机构。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扬州一怪姚大鹏 发表于 2017-7-12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成都现状展望

从成都市城管委和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每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大概是500万,回收的总量大概也是500多万吨。目前成都的资源回收市场出现持续地低迷状态、回收技术落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标准缺失,成都正在计划以两网融合、提供资源回收率等方式,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并打造出强大的第三方资源回收平台。

外部经验借鉴

台湾、欧洲及成都的NGO和学者分别分享了台湾地区资源回收基金的运作情况,欧洲零废弃城市的发展经验,以及成都市的垃圾管理碳排放估算情况等。分别系统介绍了如何分步骤构架和实施资源回收基金体系、欧洲的零废弃构架体系以及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来自四川大学的卢红雁还介绍了她对生活垃圾碳排放的估算情况。

现有实践探讨

深圳市英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绿色地球、成都废宝网等四家新型资源回收企业,分享了他们在生活垃圾资源回收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形式上的实践经验。

社区实践

多位NGO伙伴分享了在北京辛庄、青海杂多县以及成都根与芽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经验。北京辛庄的农村垃圾分类案例,仅用了6个月就建成了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并且参与率达到70%;青海杂多县的垃圾分类则是在保护三江源生态的过程中开始的,缺乏资源回收系统让杂多县的垃圾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而当地NGO团队通过开展前端垃圾分类的方式,吸引回收点入驻,大大减少了当地的垃圾污染;在NGO成都根与芽所服务的城市社区内,他们建立了社区内自愿监管团队,使得社区的垃圾分类能够持续稳定的运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0 13: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