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0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覆盖

[复制链接]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10-11 2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覆盖
从干湿分类做起,“两个垃圾桶”只是第一步

  ■本报记者 舒抒

  48户居民中90%以上都是租户,没有物业、没有业委会甚至没有小区门卫,但垃圾箱却十分干净——虹桥路2538弄的变化连小区住户都感到惊讶。三个多月前,这里还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脏乱差”小区。

  8月28日,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居委会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覆盖,辖区内售后公房、外销商品房、部队小区、别墅小区和高级公寓楼五类小区,一个多月来没有一例明显回潮。从去年10月18日上航新村居委会在长宁首个试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一年里,居民、居委会、街道和各相关社会组织究竟怎样让“垃圾分类”常态化?记者日前走访了其中两处昔日分类“老大难”社区。

  “垃圾产出者”变分类“守护者”

  虹桥路2538弄距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不到1公里,建造于1996年,原为虹桥机场边防检查站家属楼。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雪菊说,现在,该小区4个门牌号48户居民中,39家是外来租户,出租率达90%。

  去年10月,居委会辖区里的外销房小区高登花苑和售后公房小区上航新村,成为长宁首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区域。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朱雪菊和同事们很快发现,出租率越高的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越困难。上航新村居委还有另一大特点:因为紧邻虹桥机场,租户中空乘、空少等年轻群体数量大。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使他们作息不规律,年轻人又是外卖消费的中坚力量,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大。朱雪菊说,虽然2538弄居民数量只有360余人,可垃圾厢房只有大门口一处,实行垃圾分类前,成堆垃圾常堵住半个小区大门,超过半数都是外卖盒或快递箱。

  今年4月,程家桥街道启动对虹桥路2538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街道第一时间想到去年11月成立的程家桥街道航空行业党建联盟,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的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不仅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还组织员工到居民区,主动承担垃圾分类值班的志愿工作,从“垃圾产出者”转变为垃圾分类“守护者”。

  老乡间相互劝说监督垃圾分类

  目前担任2538弄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张方顺就是新上海人。他说,一开始听说小区要搞垃圾分类,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有些抵触。今年6月23日,小区实行垃圾分类首日,张方顺还差点和不配合分类的居民产生争执。

  朱雪菊翻看住户登记表发现,2538弄小区的租户中来自安徽、四川、江苏、浙江四地的居民占多数,“不如让老乡间相互劝说并监督垃圾分类”。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居委会在不同的“老乡帮”中找了几名愿意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作为首批志愿者。一名来自浙江的老太太在同乡中很受尊敬,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后,她先劝说不愿配合分类的儿子转变习惯,“如果连家里人都不配合,如何说服别人?”

  在高级公寓和别墅混合的龙柏花苑北苑,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在上海居住了18年的周慧仪来自中国台湾,今年6月,她听说自己居住的小区要搞垃圾分类,第一时间加入志愿者行列。

  周慧仪居住的公寓楼原先每层都有一个垃圾桶,但未干湿分类。她说,虽然自己家早就设置了干湿两个垃圾桶,但每次去楼层垃圾房倒垃圾,看到大家习惯将干湿垃圾混放,总感到苦恼。参与垃圾分类上门宣传工作后,周慧仪最热衷的就是将自己累积多年的快速分类“小妙招”分享给邻居,比如买个卡通垃圾桶,大人小孩都会更乐意扔垃圾;湿垃圾桶放在厨房台面更顺手,干垃圾桶要买大点的才好用……在她看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措,都是让大家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的重要细节。

  居住者要对产出的垃圾负责

  居住在龙柏花苑南苑的“上海媳妇”艾德里安娜·弗古林来自罗马尼亚,她说,小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后,在大门口设置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个垃圾桶,给还没适应分类的居民带去不小“执行压力”。“在罗马尼亚,垃圾分为湿垃圾、塑料和纸张、玻璃和电子废物、其他垃圾,上海此前没有细化的垃圾分类基础,不如先从干湿垃圾分类做起。”

  记者注意到,目前龙柏花苑南苑门口的小区公共垃圾桶仅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每个垃圾桶上均用文字和图示将 “对口垃圾”清晰标注,垃圾桶也暂时从四个减为两个。

  周慧仪认为,目前上海只进行干湿垃圾分类,势必要向更精细的分类发展。在中国台湾,干垃圾在投放时细分为塑料瓶、易拉罐、纸张等,由于没有大量人力进行后续分类,因此倒逼市民养成第一步亲手分类的习惯。她说,上海不少居民家中是钟点工负责投放垃圾,但垃圾分类的责任并不止于 “谁扔谁负责”,关键是“谁住在这里,谁就要对产出的垃圾负责”。

  “两个垃圾桶”只是第一步,未来每多一只垃圾桶,都会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大步。
《解放日报》-2018-1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19 07: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