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0

对黄河水土保持工程昕水河流域治理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8-9 13: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浮冰下流水潺潺,高岭上松柏透绿,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仍不难看出小流域治理带给这片土石山区的生态变化。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昕水河流域项目区,农民一提到水保工程,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工程的逐年推进,绿化了他们身边的荒山,管住了洪水,肥沃了土地,也孕育出了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昕水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施的16个项目区之一,从2000年以来,在我省隰县、大宁、吉县的10个乡镇、15条小流域展开,规划治理总面积达到1011.4平方公里。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工,投资9032万元治理流域面积208.8平方公里,为项目区建设基本农田1504公顷,建设骨干坝82座,淤地坝106座,小型蓄排水工程519处。同时栽植乔木林6320公顷,灌木林4593公顷,经济林1088公顷。项目的建设,在昕水河流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母亲河减负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黄河平均含沙量达到35千克/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量均为世界大江大河之最。

  昕水河是黄河支流,这条河的流域范围内土壤结构疏松,抗冲、抗蚀能力差,植被稀少,坡陡沟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村里的道路经常被冲毁堵塞。隰县柴家沟村民对于“走山”的山体滑坡记忆深刻,有一年,一户村民下地归来后,发现自家的几眼窑洞全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这些居住在沟里的农民,也形象地把耕种的坡地称为“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

  一方面大量泥沙入黄,一方面群众生产生活备受水土流失祸害,综合治理小流域成为来自自然和人类两方面的迫切需求。

  对此,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各地合作,积极开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这是黄河流域历史上酝酿和准备时间最长、前期工作最充分、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最严格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项目的建设,为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减少入黄泥沙做出巨大贡献,有资料表明,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达4亿吨至4.5亿吨,减缓了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速度,同时也减少了下游输沙用水,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世纪以来,这项工程在昕水河流域落户,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工程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并举,形成了“梁峁防护林戴帽,坡面梯田缠腰,沟坡乔灌草封育,沟道坝地锁沟”的治理模式。

  岁末年初,记者攀上昕水河西岸的吉县卫家峪小流域内的山梁,远眺条条沟壑,鱼鳞坑、集雨坑布满了远近的山坡,前两年栽下的油松、侧柏长势良好,已然成林。吉县水利局一位姓张的副局长说,5年时间,这个小流域内营造水保林3000公顷,栽植经济林450公顷,封禁治理820公顷,退耕还林440公顷,使20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成片连接。“沟底平面升高了,坡面上种植乔灌草稳定了,泥沙不再流失。”隰县柴家沟流域的治理度已经达到62.3%,据测算,这条流域内的沟坝地一年拦截泥沙可达4619吨。

  回宫村村民首先尝到治理的甜头,村党支部书记钟声用三个对比描述这种变化:现在每到雨季,再也见不到肆虐的洪水,过去村边的小河一到暑天就断流,现在一年四季“常流水”,村民都感觉降雨分布也相对均匀了,雨量也较过去多了。

  为项目区农民拓宽致富路

  “打坝如修仓,拦泥好种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黄河水土保持昕水河项目区农民用这样的打油诗,表达对工程的赞美。在改善生态的同时,项目打坝造田,打井修渠,使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项目区3县10乡近百个村相继发展起高效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产加工业等,使群众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隰县境内的半沟流域属昕水河支流,沟谷中部的半沟村农民,祖祖辈辈耕种着不足百亩的沟滩地和部分坡地,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项目在这条沟内铺开后,建成骨干坝2座,淤地坝33座,谷坊153道,开挖排洪渠16公里,开通道路18公里,实现了“水在一边流,路在一边走,坝地中间庄稼稠”的治理效果。目前,半沟村坝地亩产达到850公斤,带动全村11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元,是过去的5倍。

  隰县柴家沟村地处柴家沟流域深处,居民们多为解放初期外省移民,他们过去或散住垣上,或窑居沟底,尝尽了水土流失的苦头,在未进行流域治理前,全村年人均收入最低仅40元。项目在该流域内治塬、治沟、治坡、治滩,建成骨干坝10公里,排洪渠4.1公里,建成坝地66.6公顷。去年,全村1555亩玉米产量达100万公斤,村民收入140万元,村里又依托坡面上的灌木——蕤仁,办起蕤仁加工厂,带动全村人年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40元到4000元的变迁,让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新感慨万千:“坝系农业增民富,水土保持换新天!”

  记者看到,由于流域内道路通畅,梯田平整,沿途村庄不少农户门前停靠着各种农业机械。回宫村党支部书记钟声说:“过去还发生过耕牛从坡地上掉进深沟的悲剧,现在地都平了,拖拉机随便下地,效率得提高多少?!”

  为区域经济加速发展注入活力

  水保治理不仅治出碧水蓝天,治出村强民富,更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吉县回宫村,新建的村两委办公楼蓝墙红瓦,与全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住宅融为一体。小楼一侧已经平整出一亩见方的滩地,并堆放着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可以看出这个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村党支部书记钟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十七大期间,村民们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三农问题,这种情况在过去并不多见。钟声说:“群众的生活改善了,发展生产的心劲更足了,眼界也开阔多了。”

  事实的确如此。该村村民晁五森家以前耕种着80亩坡地,人均收入从未上过千,一家人生活紧巴巴。水保项目的实施为他家整出40亩水浇地,全家人甩开膀子大干,今年仅苹果一项就收入3万元,4亩药材又收入1万元,加上1.5万公斤粮食,全家生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盖起5间新房,儿子也准备在年内娶回新媳妇,这样的变化,怎能不让他心劲十足?

  农民群众看问题最直接,只要是好事,从来不惜投入财力人力。隰县柴家沟流域目前掀起了一股“治沟热”,流域内大沟由政府治理了,群众便自发出资治理支沟、小沟。农民刘健旺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2.4万元,打坝造田17亩。像刘健旺这样的农民,柴家沟流域还有十几户。

  在采访中,孙爱斌告诉记者,全村在发展高效种植业的同时,还准备办起粉条和食醋加工厂,并利用骨干坝蓄水发展肉猪和水产养殖,争取在几年内实现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记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带劲。

  本报记者武俊鹏

来源:山西新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3-29 10: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