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兴环保是我们的使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8-7 16:4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期对话人物
  赵英民博士,历任原国家环保局科技司主任科员、办公厅副处长,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处长、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现任科技标准司司长。所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气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对话人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司长赵英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班健
  点击一
  焦点关注今年环保科研项目实现突破性投入
  关键思路
  增强科技创新,关键是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两个平台、落实4项措施
  记者: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了3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总和。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为什么在这一年有这样突破性的投入?
  赵英民:首先从环保角度说,党中央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从科技角度说,自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可以说,环保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国家对环保和科技重视的必然结果。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环境保护是重点领域之一。为确保实现这一规划纲要,国家设立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实行科技投入改革,中央财政选择环保作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试点单位之一,启动了环保公益性专项。同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和“973”计划也加大了对环保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其次,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全国环保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环境科技创新三大工程,构建信息和科研能力两个平台,开创环保统一战线。随着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科技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出来。通过我们一年的努力,2007年环保总局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了3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总和。值得一提的是,这3亿元的经费还不包括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将有逾百亿元的投入。而以前最大的单项投入最多只有8000万元。
  记者:这种变化是否得益于近年来环保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的明确定位?请您谈谈我们在环保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赵英民: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环保大会精神,2006年8月环保总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增强环境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团结有志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形成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共同推进中国环境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两个平台、落实4项保障措施。
  实施三大工程即实施国家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这三大工程主要是围绕环境科技在3个重点领域——基础研究、环境标准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而确定的。科技创新工程侧重环境管理应用需求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侧重环保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明确的环保要求,属于环保手段和技术法规范畴;技术体系建设工程侧重技术
  研发、推广和示范,属于技术创新,属于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依据和工程示范及产业发展支持。
  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建设全国环境科技协作网络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此调动和整合全国环保系统、高校、中科院三大环境科研力量,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攻关、紧密协作。二是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能力平台,以加强和完善环保总局直属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及装备,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落实4项保障措施。一是深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国家和地方环保公益性研究机构。鼓励环保总局直属科研单位与省级环境科研院所紧密协作、联合攻关。对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环保咨询类的环境科研院所,要逐步向企业化转制;二是培养优秀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制定并实施环境科技人才培养规划。目前正在制定《“111”环境科技人才培养规划》;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搞清科技需求,做好科技规划,争取将重大环境科技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建立国家稳定的环境公益性研究投入渠道,建立环保系统稳定的科技投入渠道,用于环境管理、政策研究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环保实用治理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四是加强领导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实行环保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将科技兴环保战略落到实处。加强环境科技管理部门建设,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
  点击二
  焦点关注环保成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试点单位之一
  关键思路 2008年环保公益性专项有五大重点领域
  记者:环保公益性专项是今年的一个亮点,除了环保公益性专项,我国环保科研项目还有哪些类型,各自支持的范围是什么?
  赵英民:目前,环保科研项目主要包括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973”、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几种。
  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其中由环保总局牵头组织实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第七个重大专项,旨在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这个重大瓶颈问题。此外,环保总局还参与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等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公益性行业专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项目面向国家环保需要,直接为环境管理服务,是一类短、平、快的项目。2006年,中央财政选择环保、卫生、农业等10个行业为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试点单位。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863”计划是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973”计划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此外,还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其他类型的科技项目。
  记者:去年的环保科研项目落实情况如何?项目进展如何?
  赵英民:去年以来,环保总局科技工
  作全面落实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的精神,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通过多种经费支持渠道,环境科研项目申报和落实取得了显著实效。第一,2006~2007年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通过了财政部的批复,落实经费1.6334亿元,这是环保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二,2006年申报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支撑关键技术研究”、“放射源监管和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已成功启动,落实经费3500余万元。第三,2007年组织申报的“基于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评估和恢复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和“陆地油田开发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生态恢复及环境管理关键技术研究”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综合评审,经费总额为9500万元,其中“基于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和“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评估和恢复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可研报告已通过立项论证。第四,其他环境科研项目如“973”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基础性工作专项等,成功申报11项,落实项目总经费1100多万元。
  记者:国家把环保作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是出于什么考虑?环保公益性项目设定了那些重点领域,进展如何?
  赵英民:环保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环保科技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扶持。中央财政新增设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开展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及重要行业标准研究等,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部门公益性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国务院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开展本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2006~2007年环保公益性专项设定了三大重点领域。一是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主要开展总量与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评估研究、典型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典型行业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二是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技术研究,主要开展环境监测方法和预警体系、环境基准与标准、环境管理评估技术与方法、环境监督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三是国际履约、核与辐射安全和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环保总局2006~2007年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
  记者:2008年的环保公益性项目是否已经开始申报,今年的项目研究有哪些特点?
  赵英民: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管理定需求,根据各地环保部门、业务司、社会上的需求,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评估,按照管理上轻重缓急的需要做优先选择,初步立项后报财政部,再组织专家对有关单位的申报,包括以往成果、影响力等进行考核。
  2008年是进入环保公益性项目实施的第二年,有些工作需要我们超前考虑,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科技需求,再通过专家进行筛选。公益性行业更多要体现市场不愿干的事情。为做好2008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的申报工作,我们已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了项目征集和筛选工作。在2006~2007年公益专项的基础上,确定了2008年公益性专项研究的五大重点领域:环境监测方法与体系、污染物控制与减排、环境管理与对策、生态保护与人体健康、全球环境问题等。经多次审查和专家论证,共筛选出150多个项目,于2007年12月末上报科技部和财政部。
  点击三
  焦点关注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研队伍
  关键思路
  以最强的力量干国家最急需的项目
  记者:能举例谈谈环保科研项目如何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如何解决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赵英民:公益性专项尽管刚刚启动,
  但已显现出了为环保总局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
  环境空气中的臭氧问题是当前国际和国内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我国臭氧监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监测、技术和管理体制,2006~2007年公益专项开展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研究”、“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 P I )改进和完善研究”、“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背景站点位设置研究”3项与臭氧监测相关前瞻性研究项目,为环保总局实施环境空气中臭氧监测工作方案提供了及时、重要的科技支撑。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软件研究”是我们针对环境卫星和环境遥感领域首次组织的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项经费3000万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发挥环境一号卫星的作用,解决环境遥感领域的若干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环境遥感应用水平,为环境卫星发射后的卫星业务化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国家的环境监测能力。
  记者:环境科技的自主创新同样离不开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科研队伍?
  赵英民:周生贤局长说过,要构建最广泛的科研环保统一战线,不分门派,不论资排辈,以最强的力量干国家最急需的项目。实行强强联合,团结系统内和系统外的科研力量,把现有的资源围绕国家环境管理需求有效整合,建立国家环境管理的人才梯队,带出一支优秀队伍。在系统内,环保总局将加强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简称“一院两所”)以及其他直属科研单位的改革与建设的指导;建立院所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一院两所”定期合作对话机制;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话范围,逐步形成以直属科研院所为主体,中科院、高校及地方环境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国家环境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环保科研专项的实施要面向建立环保“统一战线”的要求,充分发挥全社会环保科技力量的作用。除了打造本系统的科研强兵,环保总局还将打破条条框框,实行开门搞科研,充分发挥中科院、高校、行业科研院所等的专业和技术优势。2006~2007年环保公益性科研专项中,国家环保总局系统外单位承担的专项经费占到当年环保科研专项经费的40%,2008年比例还会提升。
  另外还有一个平台,就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环保总局将面向社会,欢迎符合条件的机构积极申报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正在组织制定《“111”环境科技人才培养规划》。这一规划将出台一系列实际有效的措施,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环境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环境科技的领军人物,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国家环境科技创新活动。到2020年,按规划将培养和吸引10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选拔1000名科技骨干,培养和稳定1万名基层科研人员,培养和推荐一批中科院、工程院和其他高级人才。
  记者:您说过随着组织申报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多,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
  赵英民:财政部、科技部就公益性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我们要严格执行;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也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环保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和评价,开展诚信教育,树立科学道德,促进学风建设。
  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制定和完
  善有利于鼓励创新、适应不同计划和需求的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项目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要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所有的项目委托第三方机构实行审计,对科技司内部也要审计。
  点击四
  焦点关注如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关键思路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记者: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方面,有哪些更进一步的谋划?
  赵英民:环保的终极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让环境质量达到要求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把环境标准放到很高的地位。应该先有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再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达标规划,各地区再依据本地区环境质量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达标规划。因此,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全面技术支撑。过去是综合排放标准,为了排污收费;现在是分行业的排放标准,管理更精细化、科学化,有利于科技减排、工程减排;将来以环境质量为考核目标,可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
  我理解的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就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污染物的绝对排放总量尽快回落到环境容量之内,让我国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为此,首先要加强科学研究,确定环境容量,根据环境容量可以制订出经济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确定哪些污染物量少,污染物由环境去净化,哪些必须先进行处理,以及处理到何种程度。其次要完善环境标准,制定达标规划,建立健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两种标准制定都有很强的科技背景,质量标准定什么、定多少,以人体长期在此环境下暴露是否会受损及生态环境是否受损为两个基本原则。各国制定质量标准的基准就是不断评估现有标准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健康和标准紧密相连,标准和环境质量紧密结合。排放标准则根据清洁生产、工艺、末端治理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制定相应的达标规划,将我们的环境保护目标最终与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相衔接。此外,要加强环境监测,大力推动环境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开展以环境监测方法、质控要求、技术标准、信息体系等为内容的科学研究。
  记者:既然环境标准工作是环境管理的基础,那么目前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赵英民:目前,环境标准工作发展势头很好。经费短缺、项目进展缓慢、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经过多方努力,正在逐步解决。
  据统计,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以来,使用财政经费共安排标准659项,共发布各类环境标准726项,发布标准数量超额10.2%。自2005年开始,环保总局每年发布的标准数量都在100项以上。截至目前,共发布各类环境保护标准1064项,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有力地支持了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20余类标准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标准种类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清洁生产标准、循环经济标准、生态保护标准、核安全标准等。这些标准在国家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赵英民如是说
  从环保角度说,党中央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从科技角度说,自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可以说,环保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国家对环保和科技重视的必然结果。
  环保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环保科技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扶持。中央财政新增设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开展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及重要行业标准研究等,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2006~2007年公益专项的基础上,确定了2008年公益性专项研究的五大重点领域:环境监测方法与体系、污染物控制与减排、环境管理与对策、生态保护与人体健康、全球环境问题等。
  公益性专项尽管刚刚启动,但已显现出了为环保总局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环保科研的任务就是为制定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等提供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正在组织制定《“111”环境科技人才培养规划》。这一规划将出台一系列实际有效的措施,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环境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环境科技的领军人物,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国家环境科技创新活动。
  环保的终极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让环境质量达到要求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把环境标准放到很高的地位。应该先有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再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达标规划,各地区再依据本地区环境质量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达标规划。因此,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标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采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立标准体系和发展规划、完善标准质量控制体系等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自2005年开始,环保总局每年发布的标准数量都在100项以上。到目前为止,共发布各类环境保护标准1064项,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有力地支持了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
  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日臻完善和丰富,标准种类逐步增加,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显著提高,标准与管理和执法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标准对各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0 06: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