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扬州一怪 发表于 2018-7-10 10:5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 国家经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治理工业污染, 使我国工业污染比重有所下降。与1998 年相比,2005 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如SO2、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0.3%、26.1%、35.5%和58.9%。但是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药和化肥不科学地过量使用, 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有机污染已相当于全国工业污染的总量。
1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1 农用化学品使用不合理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尤其是近20 年来, 随着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 由于安全用药、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不高, 加上农民不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 且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 喷洒的农药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只有30%左右, 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始终滞缓在30%~35%左右, 其余均以不同途径分散于各环境介质中, 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 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化肥, 促使药效和肥效大大降低,增加了害虫抗药性等, 增加了作物生长对农药、化肥的依赖, 使农药和化肥等的用量相应增加, 影响了整个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的安全。
2005 年, 我国农药平均施用量13.4kg/hm2, 比1995年增加1.5 倍, 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0.1 亿多hm2。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污染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我国化肥使用中氮肥施用量过大, 达2500 万t 以上, 且N、P的大量流失成为河流、湖泊、水库富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有关资料表明, 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 施氮肥地区氮的流失比不施肥地区高3~10 倍。同时, 过量施用氮肥, 引起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 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 甚至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严重超标, 直接危及人的健康。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大量排放
随着我国农牧业的迅猛发展, 畜禽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的调查, 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湖南、辽宁、吉林、宁夏等地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2005 年, 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22 亿t, 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 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 畜禽粪便化学耗氧的排放量己达7118 万t, 远远超过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
水排放量之和。调查发现, 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处于居民区内, 8%~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 30%~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 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而且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
染治理投资。据调查分析, 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 环境意识相对薄弱, 污染治理严重滞后, 加上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绝大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 客观上形成了严重的农牧脱节, 致使畜禽养殖成为各地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1.3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
农膜是我国农业生产三大支柱化学品之一。我国农膜产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 年产量达百万吨, 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大关。相当一部分农膜使用后没有及时进行清除与回收, 而是残留在土地里。据统计, 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 万t, 残留率达42%, 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农膜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 可残存200 年以上, 如果不进行及时回收, 土壤中的残膜逐年积累, 覆膜5 年的农田农膜残留量可达每亩5.2kg。而残膜进入土壤后, 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 影响土壤的通透性, 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 影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 导致农作物减产。不少地区因长期使用农膜, 残留在土壤中的废膜碎片逐年增多, 完全清除也越来越困难, 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隐患。同时, 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 积存于排泄渠道中, 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上, 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农膜残留已成为当前农村重要的生态环
境问题。造成残膜污染的重要原因是国产农膜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 易破碎, 用后不易清除。此外, 残膜收购价格太低, 农民清理残膜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4 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每年约产生6 亿t 秸秆,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以及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 目前约有1/3 的秸秆尚未很好地利用, 近1 亿多t
的秸秆直接露天焚烧, 不仅污染了环境, 而且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还有大量的秸秆被弃置于河湖沟渠中或道路两侧, 污染水体, 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加强秸秆禁烧的环境管理、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已成为当务之急。
1.5 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农村人口9 亿多, 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 若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O.5kg 计算, 全国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7 亿t。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 大多数村镇
没有也不可能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在田头、路旁、农田、河流, 已成为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地的一大公害。此外,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 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对策
解决当前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应加强各种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同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2.1 发展生态农业,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
所谓生态农业, 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在一定的区域内, 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我们也可以说, 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 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 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的主导思想, 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 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 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 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 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 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2.2 控制农业污染,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使用可降解农膜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按照一定比例减少用量次数。同时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 如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用七星瓢虫防止棉蚜, 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等等。积极改善用肥结构, 禁用矿物化肥, 推广节水灌溉, 以防治因硝酸盐等大量积累和流失而形成的化肥污染。
2.3 发展有机食品, 建设生态园区
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其生态效益不言而喻, 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我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潜在优势, 将农业生产从现行方式转向有机方式, 将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恢复、资源合理利用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对已有的工业园区建成生态型园区, 坚决杜绝污染工业落户农村, 改变“经济发展, 环保让路”的现象。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 不能引进垃圾项目、污染项目。注重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2.4 畜禽养殖业实现生态养殖
要使畜禽养殖业有长足的发展, 必须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实现生态养殖。一是将畜禽养殖业纳入日常环境管理, 按照相关的环
保法律法规要求,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 二是消除畜牧养殖污染源, 对现有的畜牧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饮排分离进行排水改造, 杜绝畜牧粪便直接排放现象; 三是针对其特点, 采用防治措施以综合利用优先, 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为原则, 对干湿分离出来的粪便, 一方面可以进行堆肥, 将其发酵后制成有机复合肥料, 用于种植业。另一方面, 可以直接用于建设沼气工程。把畜牧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再利用到生产生活和种植业上去, 变废为宝, 形成良性循环,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5 大力开发利用秸秆技术成果
要解决秸秆随意焚烧、丢弃问题, 关键是搞好秸秆的综合利用, 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加大资金投入, 支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典型示范。推广
适用的秸秆利用措施, 大力示范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气化供气、秸秆氨化、青贮、微贮饲)料、秸秆沼气发酵等综合利用成果, 依靠这些科技成果, 用效益吸引群众、说服群众, 充分调动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养殖、肥料———种植、草帘、草苫编织等, 从而实现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实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2.6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 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具有联系性的。因此,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使农村公众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 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一条良好途径。
作者简介: 刘井军( 1971- ) , 男, 吉林省磐石市人.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5 04: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