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境科技需跨越式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王金南等人提出,要着力突破九个关键领域 

  在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之际,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王金南、蒋洪强、钟晓红等人发表看法,他们认为,《纲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把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作为重大领域,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把能源先进技术和海洋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充分体现了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支持。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方面,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被列为优先主题。同时,在能源、农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其他方面的科研领域中也充分体现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想和要求。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环境科技增添了数不胜数的环境友好元素,找到了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方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科技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他们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发展思路,应该着力在以下九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实现环境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综合的社会—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健康的国家预测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点研究开发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的计量模型、软件系统及其纳入传统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构建国家、地方和企业不同层次的绿色核算体系;研究各种生态与环境系统的补偿机制及区域分异。
  二是循环经济共性技术与科技示范体系。研究分析我国快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情景并预测需要的资源生产率提高倍数;研发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与方法;研发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支撑技术;研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三是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完成区域和流域污染控制环境分区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发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关键技术;阐明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成因,提出控制技术;查明土壤污染成因,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开发固体废弃物控制与治理新技术;区域性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
  四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农村面源污染特征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农村集约化养殖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农村的工业企业污染及其控制技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及典型区生态工程示范技术;农村饮用水污染机制及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等。
  五是生态建设与生物安全的科技体系。包括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和保护;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重点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
  六是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包括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识别技术;重点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和机理;环境健康风险、基准、标准和预警;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和控制对策。
  七是核与辐射安全的关键技术。包括核安全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辐射防护和照射控制技术、辐射源安全保障体系;放射性废物安全与处置技术风险评估;放射性废物安全;核设施安全退役技术;核与辐射应急与反恐防恐技术。
  八是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包括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
  九是应对全球变化与履行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包括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履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环境污染与越境转移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他们强调,为保障环境科技战略的落实,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环境科技支撑作用。充分认识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深化生态与环境公益性研究机构改革。以科技创新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原则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开展机构重组、人才分流、学科整合、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全国生态环境长期观测台站,形成若干国家急需和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基地。鼓励环保系统科研院所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环境科技需求进行自主开发、自主运行、自主服务、提高绩效,建立新型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发挥院所特色,简政放权。
  2、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引导科技创新发展。现阶段我国环境科技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许多环境管理急需的关键科学技术缺乏科技资金支持。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环境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科技的费用,稳定科技队伍,使科研院所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针对我国重大环境问题,开展长期深入的科技研究。要明确环境管理部门在国家环境科技重大计划“973”、“863”攻关、科技基金综合决策和管理中的责任和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科技配套政策。在国家制定各类产业政策时,应设立与该产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的科研项目,鼓励各类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从事该领域的研发。确立鼓励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为环境科技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市场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进入环保科技领域,解决环保领域投入不足和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
  4、加强国际环境科技交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重大环境科学技术问题,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在对待全球环境问题上,应强化科研单位在国际履约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应对和履行国际公约所需的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在南北环境合作方面,应该由引进资金、技术为主向引进先进的机制、理念与引进资金、技术并重转变。在南南环境合作方面,利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梯度,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环境保护技术。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03-17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3 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