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的三大生态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荒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涉及到我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国家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近1.5亿元。我国荒漠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据测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

  荒漠化的产生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荒漠化主要是风蚀、水蚀和盐碱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落后的非季风区。自然原因主要是本区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候干旱,风化、风蚀现象严重,植被稀疏且逐渐减少;又加上该地区蒸发旺盛,排水不畅,土地在利用过程中,出现次生盐碱化。笔者认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加快了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做法,使土地慢慢地沙化;加之这一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粗放农业,对土地利用多、投入少,靠扩大耕地面积和超载放牧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植被遭到破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荒漠化速度大大加快;还有本区经济欠发达,投入治理荒漠化的资金不足,致使治理荒漠化的速度赶不上荒漠化的速度。加快荒漠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被冲走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约1亿吨,相当于我国一年中生产的4000万吨化肥所含的营养物质量。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0多亿元。由于水土流失,缺钾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干旱、风化严重、突降暴雨等)、土质松散、坡度较大等有一定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乱砍滥伐、超载放牧等,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失去绿色植被的保护,沙化严重,突降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表景观的形成,就是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

  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发生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侵蚀,成土基岩裸露于地表,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就我国而言,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已有13万平方千米,广西约8.9万平方千米,云南有6.1万平方千米,三省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千米,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专家对岩溶地区的土壤形成测算得知:岩溶地区土壤的形成比河流中下游地区、河口三角洲要缓慢的多,大约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因此,岩溶地区地表土壤很薄,一旦植被破坏,必然导致表层土流失,岩石裸露。

  石漠化的面积虽比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小,但西南地区人口稠密,石漠化的发展,使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与生态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石漠化正威胁着多达111.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仅此一项,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另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石漠化的速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加快。目前,三省区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这个数字并不比荒漠化速度慢。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石漠化的祸根。由于人口的激增,对土地承载能力形成沉重负担。人类过度开荒,使水土流失加剧,引起石漠化。石漠化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涵养能力的下降,结果土层变薄、井泉干涸、河川径流减少,生态变得脆弱,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并称我国的三大生态问题,它们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羁绊”。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应充分估计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特别要防止土地的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必须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二者的关系,走防止与治理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5 15: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