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及其治理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摘要:探讨目前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今后温瑞塘河水环境的可能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思路,提出了必须在水系独立的基础上开展局部治理,实施水生态恢复的观点。
关键词:温瑞塘河 水系独立 生态恢复
前言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型城市。2004年温州市统计年鉴表明,全市人均GDP为18846元 ,市区已达到45795元,折合5724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新兴工业国家当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以后,环境质量将有可能出现改善的趋势,即“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按此理论分析,温瑞塘河流域水环境应该正处于水质好转的阶段,根据2004年温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温瑞塘河干流尚处于黑臭阶段,水质以劣V类为主,部分水域可达V类以上,较以往有所回升。因此,温瑞塘河的水环境治理问题是中小型城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比较接近甚至已经超过环境拐点之时,如何进一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的典型性问题,探讨温瑞塘河水环境问题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理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
1)水系的湖泊化与水质的均一化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河道纵横交错,宛若迷宫,是典型的平原河网水域。为满足供水、航运、灌溉、景观等诸多功能的需要,当地水利部门利用通江闸坝对塘河水位进行控制,形成日常蓄水量为6500万立方米的封闭水系。就这一点而言,与其称之为塘河,不如说它处于一个既非河又非湖的状态,即从整体上看塘河干流与外界交换的流量很少,类似于狭长的人工湖泊,但从内部呈不规则网络状分布的各分支水体来看,互相之间流动交换频繁,则为明显的城市河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温瑞塘河兼具有封闭型湖泊和流动性河道的特点,污染物排放入塘河之后,除了少部分经由自净作用在原地去除之外,绝大部分将通过水流及浓度差的作用迁移扩散,导致整个塘河水域趋向于同一的水质。
2)排放状况多变的污废水与需求层次各异的人群
温瑞塘河流经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村镇、工业园区、生态园区、高教园区等等区域,其排污状况千差万别,入河的有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畜禽及渔业养殖废水、农业灌溉排水等等几乎所有形式的污废水;同时由于各个区域功能定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别,在塘河周边生产生活的城镇居民、工业企业、高校、农户对塘河水环境的需求层次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3)超高的污染负荷
温瑞塘河水环境的最显著特点是污染负荷过大。据当地有关部门初步统计,除去已经实现截污的约10万吨/日的污废水,目前排入塘河的污废水量约为50万吨/日,即每年入河污废水总量达到1.8亿吨,接近塘河日常蓄水量的3倍。表1为目前各个重点流域的单位水资源承担的污染负荷情况,与温瑞塘河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水资源丰富的温瑞塘河流域的污染负荷情况竟然与极度缺水的海河流域相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污染负荷过大是导致温瑞塘河部分水域出现持续黑臭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表1 各重点流域及温瑞塘河的单位水资源承担的污染负荷
流域名称  水资源量  COD排放量  氨氮排放量  单位水资源承担的COD负荷  单位水资源承担的氨氮负荷
  (亿吨)  (万吨)  (万吨)  (mg/L)  
(mg/L)
海河  370  158.4  15.6  42.8  4.2
淮河  916  105.8  12.4  11.6  1.4
太湖  177  49.15  13  27.8  7.3
滇池  5.5  4.4  1.09  80  19.8
温瑞塘河  9.13  3.38  0.30  37.0  3.29
2 现有的水环境治理措施
到目前为止,针对温瑞塘河水环境问题,有关部门采取的治理措施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方面:1)截污纳管2)引水冲污3)河道生态修复。
1) 截污纳管
温瑞塘河整体上仍处于黑臭阶段,因此大力实施截污工程仍旧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市区中心片污水处理厂已经扩建成20万吨/天,最近东片和西片污水处理厂以及瑞安市污水处理厂也处于动工之中。
2) 引水冲污
由于冲污的水源主要为经翻水站提升的瓯江水,成本很高,因此引水冲污是针对水体持续黑臭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持续时间并不久长。
3) 河道生态修复
2003年,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实施“横河水体治理示范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后一直坚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河道生态修复的实施对象多为塘河水系相连通的河道,如横河就是一条典型的断头河。由于上文所述塘河水系相互之间交换流动频繁,在此条件下,生态修复的效果将受到周边污染水体的严重干扰。
3 今后温瑞塘河水环境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内外城市如上海、深圳、东京等地河流及湖泊治理的经验,考虑到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尤其是目前水系连通,非河非湖的状态,可以预见在现有的治理措施的前提下,温瑞塘河的水环境趋势及存在问题如下:
1) 治理效果将缓慢显现,但与市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存在矛盾
随着截污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引水冲污的强化效果,总体来说,黑臭问题将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水体中的COD、氨氮等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将不断下降,但由于在温州地区,截污工程的起点晚,欠账多,基础条件较差,客观上看,黑臭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本地市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对水环境的需求层次也日益提升,这将在主观上对塘河治理造成压力,迫使有关部门设法先满足部分人群、部分地区对水质的相对高层次的需求。
2) 水体浊度居高不下,引水冲污的实施方式有待深入考虑
持续引水冲污是缓解水体黑臭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可能将整体水质提升到IV类以上,这在上海市的苏州河治理中得到验证。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实验表明,江河来水中存在着大量的5微米以下的悬浮性颗粒物质,在实施调水工程时,这将对塘河水体的透明度及浊度造成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值得有关部门警觉的是,引水冲污的结果将会导致水体流动性增强,置换速度加快,这不仅造成悬浮性颗粒物难以自然沉降,浊度居高不下,还将可能带动一些严重黑臭河道中的污染物向周边水域大范围迁移扩散,导致已经告别黑臭的河道的再污染,严重影响河道治理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冲污效率,在改善黑臭河道的同时,不对水质已经初步恢复的河段的产生负面作用,是必须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3) 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河道生态修复的效果难以显现
必须注意的是,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将水体水质提升到较好水平,以满足水生生态系形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效果。足够的光照是水生生态系统形成的限制性因素,在目前治理形势下,如果塘河水体浊度迟迟难以降低,水下光强不能提高,则即使水体水质有所改善,除少数藻类外,多数水生植物将不能够生长,浮游动物和鱼类难以存活,水生生态系统不可能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实施对象与塘河水系相连通,将不可避免得受到周边污染河道的影响,治理效果将大大折扣,特别是在雨季和台风期,剧烈的水体交换将极有可能导致治理工程前功尽弃。
3)即使黑臭问题得到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将出现
由于温瑞塘河处于半封闭状态,具有湖泊特征,来水滞留时间长,因此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考虑,即使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力度,解决了水体黑臭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旧会出现。在实施治理工程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温瑞塘河的治理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
4 今后的治理思路
考虑到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以及现有治理措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认为在坚持“治水关键在于截污”[1],并科学地进行引水冲污的同时,有必要对部分水环境需求迫切,水体功能定位于景观生态为主的地区,在将水系独立开来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治理,让一部分水先清起来,达到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目标。提出该思路基于以下原因:
1)由于截污工程的实施过程慢长,效果显现缓慢,在客观上决定了塘河水质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质的提升,即想让整个温瑞塘河水系在短时间内全面清起来是不现实的,要想全都治,则全不能治。
2)局部的重点治理的实施,必须在水系独立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因为不同的水体担负的主要功能也有所不同,如城区内河道基本以景观生态功能为主,城郊河道兼有纳污、灌溉、航运、防洪排涝等诸多功能。一方面景观生态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另一方面温瑞塘河非河非湖,水系交错连通,如果在不保证水系独立的前提下盲目开展生态修复,则即使局部水质有所提升,甚至于恢复到可以形成水生态系统的水平,但在周边污染水体的不断影响下,将趋向于倒退到实施生态工程前的状态。
因此,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水环境需求与目前塘河水质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在水系独立的基础上,实施局部地区的重点治理。
5 结论及建议
温瑞塘河的水环境治理问题是中小型城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比较接近甚至已经超过环境拐点之时,如何进一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的典型性问题。结合温瑞塘河水环境的特点,认为必须坚持“治水关键在于截污”,并更加科学地开展引水冲污,同时有必要对部分水环境需要迫切,水体功能定位于景观生态为主的地区,在将水系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治理。建议有关部门在今后一个阶段,对水系独立和局部治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市民对水环境的需求,选择水体功能以景观生态为主的某一水域,开展相关的水生态恢复的工程示范。
参考文献
[1]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温瑞塘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纲要.2005
[2]温州市环保局.2004年温州市环境质量公报.2005
[3]曾剑, 楼越平, 程杭平.温瑞塘河河网水质模型研究.浙江水利科技.2006.第1期.41~51
[4]卢士强,林卫青,徐祖信等.苏州河环境整治二期工程水质影响数值模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228~231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7 06: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