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思想与生态保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生态一直是我们人类所关注的问题,古往今来,东西方的人文学者一直在对它进行多式的“言说”和实践,许多人也在身体力行地做着生态保护的事。生态保护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心灵生态环境的保护,此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以古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尤其强调“梵人合一”、“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从古印度的《五十奥义书》、《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阿含》)开始,包括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以及明清时代对现代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等等在内的著作,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而深入的描述、分析与解说。
中国论文网
  佛教的整体观
  佛教的基本义理是着眼于事物(即法)的整体观,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万缘遵循因果规律而变现出来的。事物与现象的背后,一定连缀着事物的本体。一切现象的本体其性是“寂灭”的,之所以会出现世界的万事万物,原因在于“业力”所感。所有业力都会以“缘”的方式体现出来。事物与现象之用体现于“缘起”,而事物与现象的本来却是“空”性的,“空”不是“没有”,而是“不相在”——此时此地不在即谓之“空”,此时此地“相在”即谓之“有”。由此可见,佛教认为,宇宙与人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具有“一体性”,一即一切,至少是相互紧密相连的,一切“相”都是“空性”,因业力不同而呈现给世界的一个侧面,一个点,一个片段。
  在了解了佛教对于世界的解释之后,我们就能够以更高更远的目光、更加开阔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体会世界,全身心地对待自然、环境与生态的问题,是所谓“同情之了解”,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正报”与“依报”互相依存
  所谓“报”指的是结果或称之为果报,“正”指事物本身,“依”指环境。佛理上说,正报与依报是相互依存的,这与现代的生态平衡理论相一致。世间一切事物,如果没有“增上”与“所缘”、“相续”之缘,“因缘”也是不能够成熟的,虽然因缘是事物与现象“缘起”的最基础部分,所谓“种子”部分,但没有好的土壤、肥料、水分、阳光……再好的种子也不会发芽长成草木或大树。可以想见,就正报与依报二者而言,依然是“整体性”的。
  佛教上关于“正报”与“依报”的论述,前者强调人的精神或心灵的净化,后者强调环境的净化。佛教有四万八干法门,每一门从理到行,都在共同论述正与依,在正念、正思维、正定、正业、正语等等的同时,也注意到环境的清净、雅致,气息正、干扰少,念佛法门或禅定等等,都要求一定的环境。无论心灵或环境的污染,最后呈现于世间的相,都不会是和谐的。佛教强调,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自觉、觉他,佛教里一再重申正报的重要性,它认为,一个人的正报不足于扭转整个环境,而共同的正报将会使社会随之发生改变。良好而正确的教育足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气,从我做起,自身边做起,从人心灵的环境做起,那么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一定会随着良好的心灵而产生好的变化。尊重生命、一切平等
  众所周知,佛教大乘戒律里的第一戒为“不杀生”或叫做“不轻一切众生”,这毋庸置疑地表明,佛教是尊重生命,主张众生一切平等的。
  众生平等观是佛教义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正因为有平等(当然,佛教上讲的“平等”是“因地”上而非“果地”上的平等, “果地”既已成为“果”,就没有平等义了),世界万事万物才不会视而“忮之”,众生平等相处,和谐相处,共生共依、共同发展,大千世界也才呈现一片繁荣、丰富多彩的姿颜。
  敬畏生命、一切平等是现实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现实世界的和谐需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平衡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已日益为现代科技所证实,物种的多样性带来彼此间的相生相克、相互制衡、相互促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能够健康发展,实际上是所有生物生存方式相互妥协,共同助益的结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深刻地体味出佛教提倡“不杀生”理念的重要意义所在。
  “不杀生”中包含着“不对抗”的重要内涵。对待一切事物,“不对抗”的理念恰恰是一种和谐的理念,它是对待宇宙、人生的最圆融、最智慧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多么令人赞叹的“生命智慧”啊!
  从“行”上入手,慈悲为怀
  “行”是佛教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体与悟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也是一切修行、实践、体会的基础。
  从“行”上入手,具体到有关生态保护上来,就是用行动来限制破坏环境的行为,用行动来纠正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
  “行”必须有正确理念的前提。所谓“精进”,必须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勇猛精进”的前行才能成立。
  “行”体现慈悲的精神:行中生出的悲悯之心,已脱离了对“恶果”的厌弃,转而产生一种“不忍”的心境,由悲而生智,用智慧反过来指导“行”,做一种实在的“践行”。“行”的本身就是对“恶果”的一种限制。
  “行”从精神上建立起一种整然的秩序:佛教注重于教化心灵净化,它在一般意义上着重于消除“我执”及“法执”,使人心理归于平静、平衡以至于“不设防”的超健康心理状态,人生成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正报”体现,那么作为“依报”的环境又怎能不改变为宁静的、健康的、和谐的环境呢?
  “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现代化”带来了生活和工作的便捷,信息交流的便捷;另一方面,“现代化”也造成了资源的耗散、能源的枯竭、生态的破坏……什么才是有利于人类今天与明天的真正有进步意义的“现代化”?什么又是打着“现代化”旗号的伪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陷阱”?这一切都是必须认真判明的。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生命家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那么一个成为“公共知识”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成为社会共识,人心的生态与环境的生态就会变得和谐、美好,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生命家园增添暖意和温存吧!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5 21: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