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海果洛州藏传佛教寺院与传统生态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在长期的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文化的民族,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与自然环境相处,并将其改造。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脆弱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藏族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信仰成为支配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力量,对调节藏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中对圣境(神山、圣湖、寺院等)的敬畏和崇拜文化最为典型,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态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和生存行为方式,以及独特而丰富的生物文化多样性[1]。通过相关生态调查研究发现,卡瓦格博神山区域和香格里拉县典型藏族聚居村落的神山区域内的森林郁闭度和物种多样性均优于非神山的区域,并且神山上森林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对森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3]。寺院亦是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信众朝拜及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凡修建寺院的地方在藏族信众心中都是神圣之地,也成为藏人重点保护之地[4],因此对于寺院周边的动植物资源,无论是僧侣还是信众都会自觉保护。近年来,针对圣境生态环境的研究引起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在社会科学领域对圣境的研究较多,其中多注重圣境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圣境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定量分析较少。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运用“3S”技术,对青海省果洛州寺院周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并与普通居民点进行对比,以探讨藏族传统生态观对果洛州寺院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果洛州寺院周围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
  1. 果洛州及寺院概况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地理位置独特,东部与甘肃省的甘南州相接,南部与四川省的阿坝和甘孜藏族羌族自治州相邻,西部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是海西自治州。地理坐标为东经97°54′-101°50′,北纬32°31′-35°40′。果洛州处于两江的源头地区,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区域,巴颜喀拉山横贯该州南部,属三江源核心区。寺院是广大信众礼佛、诵经和聚众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载体和宗教活动中心,也是藏民心目中的圣地,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果洛属安多藏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在教区划分和僧统区划分上与青海省其他藏区相比是较为严格的。由于各教派传入的时间有前有后,修行方式和传承系统各不相同,故在佛寺分布、建设和僧众来源、数量以及仪轨、教义等各方面别具特色。佛教传入果洛后,各教派招徒传法,大兴寺院。在当时的部落社会制度下,各部落头人也把本部落有无寺院视为衡量权势大小的重要标志。寺院初建时,一般都是帐圈宗教活动点,土房寺院较少。而今,全州共有大小寺院66座,占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属于宁玛派的寺院有47座,占寺院总数的71.2%。全州藏传佛教信仰者约占总人口的95%,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 果洛州寺院周围的生态环境
  寺院在藏族人心中是神圣之地,藏族民众和寺院僧人都会自觉对其周围的一切生灵倍加保护。因此,寺院周围的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为了用定量的方法验证当地人传统生态实践对寺院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选用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3S”技术支持。由野外调查GPS定位和州宗教局统计资料综合获得寺院分布的空间位置;采用不同时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选用面向对象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分类后依据野外实测的典型样点的对比分析得到三期遥感图像。将土地利用图与寺院分布图叠加获得寺院分布图(图1),并以寺院为中心选取4km为半径的样地,对比研究寺院与普通居民点周围生态环境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比1987-200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周围4km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可知,寺院4km区域内土地利用格局与居民点相比更趋于稳定。
  (2)通过分析果洛州寺院和居民点的景观指数变化可知,寺院周围的景观破碎程度较小,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也较为优越。
  (3)除了寺院周围的生态环境较稳定外,黄河和湖泊周围的居民点的生态环境也比其他居民点优越。
  二、传统生态观对寺院周围
  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1. 佛教伦理与寺院周围生态环境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十善戒律的内容从五戒发展而来,其中十善中的第一条规定禁止杀生,要放生护生。果洛州寺院周围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其中主要原因是僧人们通过恪守清规戒律的实践行为保护了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寺院所有僧人都严格执行“不杀生”戒律,不宰杀牛羊、不伤害一切生灵;每个寺院每年都会不定期地举行“放生”活动及仪式。活动内容是:从屠夫手里赎买被捕获的牛、羊、鱼、鸟等生命物后,将其放回大自然,使之重获生命自由[5]。每年结夏安居三个月期间僧众闭关修行,以防外出践踏野外的幼苗和昆虫;不可饮用有水生动物在内的水以免伤害到它们;不得在树茂草丰之处修建房舍;不得滥伐花草树木及毁坏种子等 [6]。在此期间同时也要求群众不能到寺院周边、草地和森林去干活或游玩。比丘戒中也有规定:比丘不能拔地上的嫩草,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污染清洁的水源,侵犯野生动物 [7]。另外,依据寺院规定,全体僧众每天从凌晨四、五点钟就要开始诵经、习法直至午后,不少僧侣学经直到深夜,而他们每日的饮食却非常简单,这种作息安排减少了寺院周围人为活动,对寺院周围的环境起到了间接的保护作用。此外,有些寺院还会积极地植树种草,营造森林,将寺院周边建成林草丰盛之地。很多寺院周围原来地处贫瘠之地,建寺后僧人们世代植树造林,如今培育起茂密的林地[8]。以上这些放生护生、植树种草的行为实践使寺院周围的山林和周边地区的动植物得到较好的保护,到处都能看到山清水秀、林木茂密、牧草丰盛的景象。寺院僧人的这些行为也会教育和感化民众善待一切生物,尊重一切生命。因此,寺院本身对僧人的行为仪轨禁忌是寺院周围环境与居民点相比更稳定和优越的重要原因。
  2. 藏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圣境生态环境
  果洛藏族民间信仰中认为宇宙由三部分组成, 即上至天神界、中至念神界、下至鲁界。民间信仰中的拉、鲁、念三界神灵构成整个宇宙,分别代表的是天上、地上和水中的神圣力量,是藏族先民对周围世界自然力的一种分类和认识,是对不同空间中人力难以控制的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行为[9]。果洛州境内的扎陵湖、鄂陵湖、托索湖、仙女湖、文措湖、日尕玛措湖、月芽湖、龙卡湖等,都是当地人崇敬的圣湖。因此,人们对圣湖周围的一切生灵都有敬畏之心并对其加以保护。正如本研究结论所言,扎陵湖和鄂陵湖周围的居民点比普通居民点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果洛州境内阿尼玛卿神山和年保玉则神山也是享誉藏区的两大朝圣之地,其周围的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同样,寺院在藏族人心中也是敬畏之地,并对其周围的一切生灵倍加保护,使得寺院所在地生态环境长期保持着相对优越的状态。藏族人对神山、圣湖以及寺院等圣境的敬畏,不仅维护了藏区的生态平衡,而且保护了青藏高原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生长,维护了高原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藏族传统生态思想和环境保护
  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万物都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无论生物、非生物,还是人类本身,都存在于普遍平等的生命之法当中,宇宙间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是生命之法的安排,也是生命之法的体现。在此理念影响之下,“万物皆有灵,万物皆神圣”的思想便在藏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藏传佛教要求人们要善待一切生灵,尊重所有生命,绝不可杀生。因此,这种禁止杀生、放生、珍视生命的观念构成了藏族传统生态观。另外,受佛教思想影响,藏族人认为生命是轮回流转的,即一个人今生的行为“业”将会影响到他的来世人生[7],因此藏族人不会随意地伤害生灵。千百年来,藏族传统生态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地促进着藏民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于那些被赋予了神圣之名的圣地更是倍加维护。
  三、加强寺院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果洛州处于两江的源头地区,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区域,巴颜喀拉山横贯该州南部,属三江源核心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生态价值。但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三江源区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加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不仅会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三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三江源生态环境变化,政府实施了相应的生态工程和颁布相关法律加强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多以科技和法律的手段治理和维护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但对当地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的关注较少。
  本文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验证了传统的藏族生态观对寺院以及圣境的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保护作用。由此可知,藏区传统文化在当地生态环境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藏族人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在长期与环境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行为积极地维护着其所生存的环境。但近年来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和经济加速发展的影响,这种传统生态观的传承逐渐淡化,人们更多将这种生态观的实践行为注重于对圣境环境的保护,渐渐忽视了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应用。为了调动当地藏族民众在环境管理中的主动性,在实施相应政策和法律的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当地传统生态观的传承和发扬。而寺院不仅是体现藏族传统生态观的典型范例,也是继承弘扬藏族保护自然生态的优良传统和促进藏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适媒介。因此,可采取以寺院为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心作宣传出发点,利用三江源区域寺院分布密度较高的特点,将各个寺院设为环境保护监督网点。各个寺院以举办各种活动或定期派送僧侣走访各家各户的形式积极普及和加强本地区民众的传统藏族生态环保意识,倡导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大多数信徒从仅仅注重寺院周围生态环境的观念中转变过来,继续传承藏族传统生态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寺院在当地环境管理中真正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院博士生)
  【注 释】
  [1]红利亚、刘博、李建钦等:《滇西北藏区神山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2卷第2期,第76-80页。
  [2]Salick J, Amend A, Anderson D, et al. Tibetan Sacred Sites Conserve Old Growth Trees and Cover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 [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7,16(3):693-706.
  [3]向红梅: 《香格里拉县藏族神山与非神山植被比较研究》,载《西部林业科学》,2008年第37卷第2期,第47-50页。
  [4]房俊民、孙辉、张炎周:《四川藏区传统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第29卷第4期,第66-71页。
  [5]桑杰端智:《藏传佛教生态保护思想与实践》,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02-104页。
  [6]桑才让:《藏族传统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3-16页。
  [7]切排、陈海燕:《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5卷第3期,第23-29页。
  [8]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9]才让卓玛:《论果洛藏族民间信仰的生态伦理》,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73-76页。



作者:才吉卓玛   来源:法音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19 21: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