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河水土保持工程环县蒲河项目区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陇东报 本报记者 葛彦洲

  “环县模式创奇迹”

  ———黄河水土保持工程环县蒲河项目区建设纪实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惊鸿一瞥,但对于环县毛井、芦家湾、车道、演武4个乡镇22个行政村的老百姓来说,却是永生难忘。这五年,是他们迎接绿色希望的五年;这五年,是他们重建家园的五年;这五年,是他们创造人间奇迹的五年。而这一切,得益于黄河水土保持工程蒲河项目的实施,有了这难得的机遇,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的干部群众以超群的智慧、苦干的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水土保持“环县模式”。

  往昔破碎的家园位于环县北部的毛井、芦家湾、车道等乡镇,属于一种特殊的地貌———掌区,即三面环山一面临沟,掌心平坦肥沃,呈U型的地形。环北地广人稀,是半农半牧区。如果不是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垦,平坦肥沃的掌地该是养育环北人民的摇篮,可就是因为山上山下植被稀少,每逢下雨,山上泥沙俱下。这时,那条平时养育着无数人们的河流成了罪魁祸首,它咆哮着肆虐着,岸边的掌地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地垮塌,大量的泥沙涌入河道。当风雨归于平静的时候,人们发现,沟头下陷,沟岸扩张,无数肥沃的良田已付之东流。过去这个地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种严重现状的真实写照:“山上树少,地上无草,见天下雨,水土就跑,缺吃少穿光棍多。”

  生态是身家性命,生态是发展之本。曾经向生态索取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回报生态的重要。留住水土是惟一的出路。

  创造奇迹的五年黄河水土保持工程环县蒲河一期工程项目区包括杨店子、赵庄沟、董庄、芦家湾、马家河、石板河6条小流域,总面积520平方公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曾轰轰烈烈地在山地开挖水平阶植树造林,在缓坡地平田整地,但由于物力、财力有限,工程措施不切合实际,还没等树长起来,山上的水平阶被洪水漫平,一切的付出都付之东流。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为了让国家的巨额投资用在刀刃上,经过县乡领导的反复调研、环县水保局一班人多次修改工程治理模式。最后他们制定出符合环县地貌及气候条件的治理模式:工程措施上,在山坡以往修水平阶的基础上开挖蓄渗槽,让洪水先入蓄渗槽再过水平阶,在一道水平阶就形成拦截雨水的两道防线,然后缓坡修梯田,沟底筑坝,形成拦截洪水的道道防线;生物措施上,制定了“林草盖帽,山杏缠腰,退耕种草,阳坡刺槐,阴坡油松,乔灌混交,沙棘补空,杨柳垫底”的山区治理模式;提出了“修饭碗田,走退耕路,念草木经,发畜牧财”的发展思路。当这个治理模式上报黄委会审定时,一开始专家对水平阶上开挖蓄渗槽提出了质疑,认为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但当他们了解到环县的实际情况后,认为这是环县水保部门的“一大创造”,但实施难度很大,如果在一个小环节上打折扣,就会全盘皆输。

  困难对于祖祖辈辈与贫穷抗争的环县人来说,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有国家项目的助推。就是这5年,环县水保部门不仅创造了水保治理上的环县模式,也创造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每年春秋两季,项目区各乡镇都会出现万民齐上阵、重整旧河山的宏伟场面。县、乡、村领导深入工地巡回督查指导,技术人员长期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实地检查,抓质量,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乡镇干部全部进驻村、组,协调帮助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宣传水保政策,动员退耕、平地,解决纠纷等等。在毛井乡,每到项目工程开工,这个乡严格按照工程规划,组织全乡群众统一施工,一架山、一面坡、一道梁、一条沟综合治理,全乡人整体出动,一个工点就是几千人,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他们中途很少回家,吃的是从家中背来的干粮。工地上没有水喝,乡政府组织专人送水,工程刚开始,项目区的路还没推平,水就用驴驮,后来路推平了就用农用车送。十几辆农用车马不停蹄地送水,还供不应“喝”。后来送开水来不及,就直接送凉水。像这样的情形在各个乡镇、各个工地都是如此。

  虽然建设的过程相当艰辛,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干部群众来说,吃这点苦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项目给自己的家园带来了新希望。截至2005年底,环县蒲河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52.79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2%,其中新修梯田1925.47公顷,人工造林7620.46公顷,人工种草5148.37公顷,建成骨干坝32座,淤地坝120座,土谷坊974座,土涝池777座,水窖783眼。项目共完成总投资6776.25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03%。

  绿色项目在这里焕发勃勃生机盛夏六月,记者来到项目区,5年前那个秃山野岭、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绿色林草覆盖下的美丽景色:山梁峁顶上铺满了林草灌木,那紫色的是正在开花的紫花苜蓿,那深绿的是沙棘林,那一团一团浅绿色的是油松。山腰掌地环绕着层层水平梯田,形成了一道一道优美的弧线。一路峰回路转,淤地坝、土谷坊、涝池不断映入眼帘,坝面波光粼粼,如同散落在千沟万壑中的一面面明镜。

  “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是实施项目的最终目标。董庄流域的毛井乡砖城子村集中5年时间,新修梯田644.7公顷,人均5.9亩,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3%,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护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梯田年可拦蓄径流21.2万立方米,拦泥4.9万吨,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新修梯田实行科学种植后,亩均增产100多公斤。芦家湾乡宋掌村2001年被确定为蒲河项目芦湾流域重点治理区块,按照前两年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打基础,后三年调整结构增效益的治理思路,在编制这个区块工程实施方案时,突出种草养畜这个主题,为这个村“念草木经,发畜牧财”打好基础。5年来,这个村人工造林846.13公顷牞人工种草671公顷,将人均13亩耕地中的4.2亩改造为梯田,其余8.8亩退出种草,发展养殖。截至今年,全村建养畜暖棚220座,舍饲养畜发展到5500个羊单位,已成了环县北部闻名的良种羊繁育基地。村民李新仁家原来养了100多只土种羊,他每天漫山遍野赶着羊找草吃,遇到灾年连草都没有了,一年到头赚1000多块钱,自从项目实施后,他家建起了两个暖棚,圈养了50多头小尾寒羊,30多亩紫花苜蓿把羊喂得膘肥体壮,每年仅养羊一项纯收入8000多元。李新仁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把草当粮种,把羊当猪养。实惠得很,日子也红火起来了。”在项目区,像李新仁一样的农户开始多起来。

  如今在环北,又流传着一个农民新编的顺口溜:项目进村,林草上山,粮田下川、牛羊进圈。这是如今他们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蒲河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区的老百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困境,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环县的广大群众,正翘首企盼着黄河水土保持蒲河项目二期、三期、四期……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升腾!

  项目区林草上山,牛羊进圈,舍饲养殖富农家。本报记者丁艳摄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6 00: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