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水利部 孙太旻 2004-09-07 11:19:43

黄河以多泥沙河流域闻名于世,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其中约4亿吨淤在下游河床,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m的地上“悬河”,加剧了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如何减少下游泥沙淤积,使河床不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点任务之一。众所周知,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根本措施是要解决黄河粗泥沙问题,关键就是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以淤地坝坝系建设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建设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息息相关
1 水土保持措施是减少入黄粗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根本
1.1 单项措施的减蚀保土作用
黄土高原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坡,三是沟壑。据各地水土保持站的科学观测,多年平均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坡耕地75-150t/hm2,荒坡60-90t/hm2,沟壑225-450t/hm2(包括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在此三类土地上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减轻土壤侵蚀,从而减少入黄泥沙。根据科学观测,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能减轻土壤侵蚀80%-90%;荒山荒坡造林种草成活郁闭后,能减轻土壤侵蚀40%-60%,有工程整地的,其减蚀效果可提高到80%左右;沟中筑坝淤地,每hm2可拦泥1.5万-7.5万t,同时可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这三方面治理措施的减蚀保土作用,都能从根本上减少入黄泥沙,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本措施。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蚀保土作用
建国初期,黄委会领导的天水、西峰、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都进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研究,收到良好效果,起到示范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开展水土保持普遍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地配置坡沟各项治理措施,在取得较好生产效益的同时,也收到减蚀保土、减少入黄泥沙的显著效果。据观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年均保水49.6%,保土62.7%。一般坡面治理面积达流失面积50%左右,沟道中有适当坝库工程的,小流域总体减少入黄泥沙可达60%-70%或更多。这些观测研究成果科学地验证了坡面梯田林草和沟道中坝库等治理措施其单项保水保土作用与综合保水保土作用是一致的。

通过科学观测,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对减轻沟蚀有显著的作用,目前由于观测资料较少,未纳入减少入黄泥沙计算。但这方面作用实际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且将日益增强,成为预测水土保持减沙作用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2.1淤地坝减轻沟蚀的作用
淤地坝修建的位置,一般都在沟蚀比较活跃的沟段,这些地方由于沟底下切,促进了沟岸扩张(以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形式);沟底修了淤地坝以后,巩固并抬高了沟床,相应地稳定了沟坡,从而减轻了沟蚀。在黄土高原许多综合治理小流域中,沟中坝地两侧的沟坡都已稳定,不再产生重力侵蚀,这方面情况和原理,已为学术界所公认。60年代前期,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在南小河沟中观测,由于局部沟段坝地的固沟作用,使小流域的沟蚀量减轻了18%。

1.2.2坡面治理措施对减轻沟蚀的作用。
坡面梯田、林、草等治理措施,在减轻土壤侵蚀的同时,也减少了暴雨径流下沟,相应地也减轻了沟蚀。据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在南小河沟(属高塬沟壑区)中两条支沟对比观测,塬面水不下沟的比水下沟的减轻沟蚀30%~70%;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在离石王家沟(属丘陵沟壑区)对比观测,坡面水不下沟的比水下沟的减轻沟蚀50%。

1.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10多年内,在水利部、黄委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多次关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黄河主要支流和重点河段对减少入黄泥沙作用的分析计算,取得了大同小异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沙作用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意义重大
2.1可促进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为国家免除"心腹大患"。
经建国50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水土保持为黄河下游先后基本减沙8亿吨和稳定减沙8亿吨,占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的50%,配合干支流水库拦沙与调水冲沙等措施,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再抬高,在保证行洪安全前提下,免除了堤防不断加高的沉重负担,也消除了下游堤防因漫溢决口的主要因素,在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发展战略的系统工程中,起到"标本兼治"的关键作用。随着黄土高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以后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质量和减沙功能还将进一步增强,达到更理想的程度。从更长远的发展前景看,当干支流水库的拦沙功能逐年萎缩以后,最终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还是靠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2有利于节省黄河下游的冲沙水量,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开辟新途径。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中“调水冲沙”是处理下游河床淤积的主要措施之一,规划要求平均每年用200亿m3水量冲沙(共约4亿t,平均每冲沙1吨需水50m3)。在水土保持减沙作用很小且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河床不抬高,这样考虑是必要的;但当水土保持减沙作用相当显著而且能稳定持久的情况下,则此冲沙的水量就可以大大节省。如能节省50%,平均每年省水100亿m3,按水的单价0.5元计,则每年可增加50亿元的收益,经济价值是很可观的。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1 新的形势呼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当前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很好,为今后顺利完成水土保持建设与减沙任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针对前进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深入实际,开拓奋进,坚持科学思维、科学治理、科学管理,在认真总结运用已有措施经验基础上,提出切实有用的新经验、新措施,科学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推动水土保持快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3.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工作重点
科学定位的基本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际,着重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一是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三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二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要坚持坡沟兼治、综合治理;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要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三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坚持科学治理,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水平,保证质量和效益
在坡耕地治理中,以加快梯田建设进度、提高效益、降低造价为中心。在荒坡(和退耕地)治理中,以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保存率与三大效益为中心。在沟壑治理中,以保证沟道坝系安全、充分利用水沙资源为中心,在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着重搞好坝系规划。

3.3.1淤地坝
一般部署在沟道比降<10%的沟段,坝高10-15m,库容5万-10万m3,淤地10-20亩,主要功能是拦泥淤地,同时能巩固并抬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主要问题是:本身防标准较低(10-20年一遇),暴雨中水毁事故较多,需要通过修建治沟骨干工程,给以保护。

3.3.2小水库
一般部署在有泉水露头的沟段。坝高与库容根据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小的数万m3(称塘坝),大的数十万甚至上千万m3。主要问题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库容很快淤满,失去蓄水功能,被迫改作坝地使用。建国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像这样淤满失效的小水库已有3000多座。解决的办法是:在小水库回水末端上游,紧接着修一座治沟骨干工程或大型淤地坝,暴雨中拦蓄上游洪水泥沙,保护小水库工程安全,有效库容不被淤塞,雨后放清水充实小水库。陕西省榆林市峁沟小流域,面积328km2,有支沟36条,主沟沟道开阔,两岸有大片沟台地,可建成水浇地高产田。群众为浇灌沟台地,在较大支沟内修小水库21座,每座水库上游紧接着拦洪淤地坝,同时在全流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这样保证了小水库的有效库容,流域的水浇地从1982年的6135亩发展到1992年的9277亩,促进了粮食增产和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条小流域在沟中修"连环坝"保护小水库、充分利用坡沟水资源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大力推广。

3.3.3治沟骨干工程
规划单坝库容100万m3或更多,控制面积3-5km2或8-10km2,(根据小流域产沙模数确定)。单坝库容中70%为拦泥库容(拦蓄20年的来沙量),30%为滞洪库容,防御标准50-100年一遇,在小流域均匀分布。主要功能是提高整个小流域的防御标准,保护小流域内淤地坝和小水库安全生产,同时能迅速而大量地拦蓄泥沙,在拦泥库容未淤满以前,短期内也可蓄水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黄甫川上游川掌沟小流域,面积147km2,1983年开始重点治理,到1989年,坡面梯田林草等治理措施占流域面积的48.8%,沟中修淤地坝小水库等共100多座,治沟骨干工程14座,总库容3200万m3。1989年7月21日,黄甫川遭遇一场大暴雨,境内各地一般雨量90-100mm,其中川掌沟小流域15小时雨量119mm(据当地水利部门推算频率为150年一遇)。暴雨中黄甫流域各地洪水暴涨,造成严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80多万元,而川掌沟小流域安然无恙,各项工程共削减洪量89.8%,拦蓄泥沙66.7%,同时增加坝地640多亩,主要是由于治沟骨干工程起了保护作用。在黄土高原各地类似事例很多,充分显示了治沟骨干工程是沟道治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措施。

针对当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规划建设赶不上,治沟骨干工程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许多工程未“把钢安在刀刃上”,治沟骨干工程保护淤地坝和小水库的主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主要问题,要在搞好沟道坝系建设宏观规划和妥善处理有关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道坝系建设实施规划,坚持按科学要求,全面、系统、合理化部署淤地坝,小水库与治沟骨干工程,逐步进行解决。

3.4 坚持科学管理,理顺工作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可有效地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3.4.1 坚持依《法》办事,实现水土保持归口管理
(1)建国以来,水土保持一直由各级水利部门归口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1991年国家颁布的《水土保持法》肯定了这一经验,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辖区内的水土保持工作"。但近年来有的地方和部门以“生态建设”等其他名义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由其他有关部门管理,形成“政出多门”,带来了许多弊端,在一些地方基层,助长了不正之风,不利于水土保持的健康发展。

(2)水土保持综合性很强,需要农、林、水、科等多部门合作,但其中必须有一个部门牵头。1957年成立的"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其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1982年成立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是水利部部长,其办事机构也设在水利部。这两个时期水土保持由水利部门归口管理,工作关系都很顺,推动了水土保持健康发展。这个历史经验,很值得借鉴。

(3)依照《水土保持法》,将水土保持由水利部门归口管理,由各级水保部门协助各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在此前提下,治理中各项措施由各有关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1982年全国水保工作会议上,钱正英同志讲话)。这样,既避免了“政出多门”的弊端,又能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有利于推进水土保持健康发展。

3.4.2 认真贯彻预防监督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有效地遏止人为破坏新增水土流失
(1)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黄土高原各地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把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放在首位。据黄中局监督处调查统计,到2003年底各地共建立了监督机构300多个,配备了执法监督专职人员3500多人,兼职人员近12000人,查处了各类违纪案件9000起,收缴水土保持规费1.5亿多元,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9300多个,促使有关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费5.9亿多元,在不少地方人为破坏新增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止。

(2)总结近10年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执法的经验,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999年水利部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休系、法规制度,宣传培训、方案审批、规费征收、恢复治理、案件处理等各方面,都提出的新的标准要求,为推动整个黄土高原实现“监督管理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应很好地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规范化的水平。

(3)积极搞好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工作,为更好地实施预防保护与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水土流失的监测必须采取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与径流场观测等传统技术相结合,大面积宏观监测与小范围重点监测相结合。对某些开发建设重点工程,应进行重点监测,取得有用的科学资料,作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分析防治效益(特别是保土减沙的效益)的重要依据。目前这方面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仍需努力加强。

3.4.3 积极推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第一期工程总面积15000多km2,规划治理面积5000多km2,1994年启动,到2001年竣工,由于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世行官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道远
2003年,委党组站在现代治河的战略高度,在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并以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和“三条黄河”建设等高科技手段构成了新的治黄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理论体系,必将对黄河的治理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系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终极目标能否实现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黄河治理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措施,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密切相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如何,关系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终极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如何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委党组的总体安排部署,水土保持工作只有紧紧围绕“1493”理论框架体系,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中心,以淤地坝建设管理为重点,以“数字水土保持”和“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为支撑,通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拓创新,才能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新贡献。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黄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条黄河”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黄河三大治理任务之一,特别是国务院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十年的综合治理,基本控制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km2,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t,使水土保持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每年增产粮食45亿公斤、果品30亿公斤、饲草380亿公斤。

为实现这一目标,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年来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和朱镕基总理"加强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等,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减沙作用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所在
“水少沙多”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源,其中"沙多"又是第一要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土地面积的71%,极强度和剧烈水力侵蚀面积分别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和89%。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害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黄河,造成河道淤积抬高,形成“悬河”。与此同时,泥沙挟带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加剧水质污染,冲沙用水的消耗,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等等,严重地危及黄河的健康生命。

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三条黄河”工程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探索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的提出,孕育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新一轮的发展,也预示着我们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确定的"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水土保持得到加强,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的发展目标,今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努力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以建设“三条黄河”为主线,构建现代水土保持科技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理顺思路,落实措施,明确重点,力求尽快取得成效。

在水土保持理念上,坚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水土保持方略上,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思路;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坚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力求集中突破;在治理的措施安排上,坚持把淤地坝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重视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在管理决策上,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精神。通过认真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确保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不断再上新台阶。

3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学管理和实施,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治河是流域机构的第一要务,减少入黄粗泥沙,是水土保持工作当前的中心任务。水土保持治理的着眼点是粗沙区,落脚点是减少入黄粗泥沙,主要途径是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并要按照“缩小治理面积,突出治理重点,提高治理精度”的要求,及时调整治理思路和布局,以此安排各项水土保持工作。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工作目标和方向,着重在“数字水土保持”、“模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方面尽快有所创新和突破。

3.1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步伐,在淤地坝建设与管理上有所创新。
围绕淤地坝建设和生态修复两大水土保持工作重点,结合水土保持的新形势和生态建设的新要求,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按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在管理方面,要加快和完善淤地坝管理数据库建设,充实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管理系统的内容。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制定和完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在技术方面,以深化研究坝系"相对平衡"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小流域坝系规划和单坝设计新理论、新技术,继续研究淤地坝建设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全面贯彻落实部、委对淤地坝建设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淤地坝建设管理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围绕淤地坝建设,基本建成以淤地坝为主体的规划设计、基础研究、监督监测、建设管理、标准规范“五大体系”。提出新的淤地坝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管护机制等方面有新的创新。

3.2在“数字水土保持”建设及水保监督监测上取得突破。
按照“应用牵引、需求至上”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建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发实用性水土保持信息服务、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管理等运用系统的基础上,以确保实现水土保持信息的传输、管理、查询与共享。通过加快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评价预报模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推动黄土高原模型建设。

在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前期工作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已开发的七个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推广应用,初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并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不断提升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使黄河流域的“数字水土保持”建设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处于领先的水平。

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加大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力争在监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全面启动实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和直属分中心的建设,基本建成覆盖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初步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以预防保护为重点,突出生态修复项目,依靠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水保预防监督工作,同步开展监测工作。大力推进黄河源头区水保预防管护监督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国家级重点监督区的执法力度,强化管理,建成一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生态示范工程。继续大力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生态工程监理工作。完成第二批城市水保试点的立项和审批工作。全面开展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项目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基本资料数据库,加快流域监督监测信息化建设步伐。

3.3 全面整合技术力量,集中攻关,在"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已列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总体框架的重要议事日程,集中所有技术力量和社会各界经验,联合攻关,初步建成原型观测小流域和野外大型人工降雨系统,同步开展观测、实验工作。并以此为契机,集中力量开展水土保持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在小流域坝系相对平衡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环境演变规律研究,不同类型区环境容量、生态建设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3.4 抓住重点,加强管理,整体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
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以淤地坝沟道坝系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飞播封育等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进一步加强对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协调指导与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全流域1.25万平方公里的年度治理任务。
强化“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各项目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三项”制度,要在实施“招标投标制”方面迈出新步伐。全面加强对重点支流、示范区、治沟骨干工程及重点小流域等项目的督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3.5 深化科研改革,整合"三站"技术力量,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绥德、天水、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水土保持科研单位,为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委领导尽快理顺"三站"发展思路的安排,从谋求新形势下"三站"长远发展的目标的实际出发,结合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工作职能、发展思路、自身优势、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整合“三站”技术力量,构建“三站”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思路,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5 16: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