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生态治水推进生态立市的思考和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用生态治水推进生态立市的思考和建议
姚大鹏
一、    古人的生态治水遗产值得学习
      最近有一个科学界的热门话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禹治水确有其事,确实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场大洪水,这场大洪水底下的泥石流、洪水的这个冲击物底下,在两千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址,这个遗址叫喇家遗址。这个喇家遗址讲的是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也就四千多年以前,在青海的喇家有一个整个村落被掩埋,你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被掩埋了。这都是死的人,就像庞贝那个火山灰埋下的整个城市感觉是一样的。
你可以看到,人死在一个大房子的基底上。就在被掩埋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个幼子,仰着头,她在仰天呼喊,无助,泥石流整个铺天盖地而来,她在呼唤,呼唤救命、呼唤神的降临。
这个神是谁呢,大禹,中国神话中的大禹,大禹就是神,当然大禹确有其人,但是他神话了。
       那么大禹是个大神,在中国整个国土中,还有很多的小神,叫巫,古代叫,巫风水先生。你看这风水先生他是左准绳、右规矩,拿着罗盘测量大地,知道在哪儿盖房子,在哪儿修路,在哪儿开渠。有钱人盖房子的 时候都要做测量,都要做规划。
       中国发明这套技术,早在汉代就发明了这套非常精密的技术,罗盘,那么这个罗盘,最复杂的罗盘有72个变量,对吧?有天干地支,有朝向,有八卦,有这个阴阳。那么,72个因子相当于一台计算机,它的复杂程度、它的计算的能力根据朝向,根据方位,根据四时,根据形态来进行规划。
       所以,中国古人总结了这么一套技术、一套智慧来辨别什么是凶的,什么是吉祥的。从中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关于水的吉凶,什么形状的水是凶的,什么形状的水是吉祥的,辨别凶吉。在凶的地方不能建城市的,在吉祥的地方你可以安家造屋,这是中国的一些吉祥的所谓的穴位。什么是吉呢?概括来说,蜿蜒曲折、缓慢多情的水是吉祥的,这河道啊要蜿蜒多情,这河道一定是弯的。凶是什么,僵硬冲直,这河道是直的,要是冲着你来的,没有蜿蜒的,不曲的,这是凶的,湍急无忌,就是很湍急,这个水是直线而来,这是凶的。你可以看到没有,这就是经验的积累,就是基于我们两千年或者说四千年的人类的这种洪涝灾害的经验。我们的先民总结出来,什么是吉祥的,什么是凶的,什么样的水是好的,什么样的水是有祸的。
       根据这些道理,先人在中国大地上营造出了桃花源,你看这美丽的桃源水是蜿蜒多情的,四周青山环抱,中间是阡陌纵横、良田美池,然后有人在这里山坡上安家。人跟自然的关系是那么的和谐、土地也是丰产的、环境也是那么的优美。
        同时,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审美观下,我们是演绎了一整套的技术、一整套的治水的技术,体现第一的就是说与水相适应的水利技术。因势利导,中国有非常古老的世界上一流的古老的治水的技术,像都江堰它有几个词叫“深挖滩、浅作堰”,这个堰一定要浅,这个堰不能做成高坝,30米就叫高坝了,水就过不去了,拦住了,鱼也过不去了,死了,叫做断子绝孙。中国古代你做高坝是要断子绝孙的,所以都江堰的堰是矮的,看见没有,整个成都平原就因为都江堰这套技术,鱼嘴的分水,你看看一个一个鱼嘴分水,叫因势利导,使整个成都平原旱涝不知有饥馑,旱和涝都没关系,仍然是丰产的,仍然是人跟自然和谐相处的。
       农业,中国有一整套的对待水,适应于水的一个农业的技术。造田,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梯田两千多年了,在海拔两千米上面造出来的梯田层层地跌落,把水都流下来。这在云南的元阳哀牢山的梯田、造田涵养水源。在我们的低陷之处,在我们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你可以看到桑基鱼塘,它是在最低洼的地方开造出良田来,良田美池,挖出来变成鱼塘,填出来变成基,这个基就是种桑树、种芭蕉、种甘蔗。洼的地方养鱼,就叫桑基鱼塘。所以,解决了生存问题,解决的生产的问题,同时整个环境非常优美。人住在高处、低处,让水过程在那自由地进行。人跟自然,人跟水是那么的和谐相处。
       中国的大量的山地通过开陂塘,我们几千年农民懂得就挖坑塘,就陂塘,建立一整套的陂塘系统。你看这蓝色的都是塘,这是人工挖的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挖出来干吗,调节旱涝。水多的时候,塘里蓄的水就拿出来灌溉、生产生活,这叫陂塘系统。早在汉代的农书里头就记载,开四亩田,你一定要开一亩塘,围绕这一亩塘,这四亩田才可以得到灌溉,才可以排涝,就旱涝调节。所以,中国古代叫“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中国古代的水是财,水要就地聚起来,它不能排到外头去的,这是不可侵范的私家财产,叫“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所以排水的概念在古代,首先它是把你自己的财水排掉了,一定要留下来,这就是中国的陂塘系统。
       中国古代所有城市的选址、造地、河流的灌溉系统都是围绕自然的系统法则营造,古人把土地当作神,叫做土地之神,择高而居、可规避洪水,首先就是把自然系统当作神圣的,把水当成神圣的,不要乱去动它,人只能适应它,要适应它。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代选址,大都选在岸上,在拐弯的地方,在水的凹处,没有在水的凸处,水不能直冲而来,而是水应该绕着城走。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人筑城选址。
      例如我们大家都看得见的真州地区古城选址,鼓楼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选址是首先要尊重城河的水系统来确定这个位置,这是一组房子的选址,它显示出了第一个策略,择高而居,为什么择高而居呢,其实两千年前老百姓就知道择高而居,他们都跟水交朋友,而不是与水为敌,所以我们要尊重水。
       第二个策略,真州大码头连接着众多的通江河道,如果需要防洪,可以防洪,但是最小的代价防洪,而不是无度的。国家现在虽然有钱了,但也不可以任性而为,难到现代人有高科技就可以任性吗,决对不能这样做。按我们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把地球毁掉,有这样的能量,有这样的技术,但我们能这么做吗,防洪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长江、黄河拦腰截断,这个技术不是问题,但我们也不能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要用最小的防洪策略,让自然以出路才是上谋之策。
不出门就可以看到,我们仪征古代城市的情况。它有两个城墙,里头是方的,外面是圆的,方的是真正的城防兵用的,战争打仗防兵。外面是圆的,防水用的,防水,你为什么跟长江过不去呢,所以,东西的几个城市都在长江边上,它不是去防长江,它是去防护城市。只要城市能防洪了,长江就可以成为城市最大的助力,尽可以让它更自由的放任,这就是第二个策略,就是用围堰和环城河网来解决城市的防洪问题、涝的问题。
       第三个策略叫与水为友、水城交融。把水引进来,引水入室,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城市,长江边上比较经典的城市是扬州。扬州原来历史上有一条很普通的水沟,但这条水沟形状很优美,里头都有荷花,因为是吉祥地,就被很多有钱人临水筑居,并放养了观赏鱼,然后逐步跟城市融为一体。还有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好多城市都是如此,水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乳交融。那你来淹好了,这水己跟城市融为一体了。
二、人水和谐才是治水之本
       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人类处 于水支配人的阶段,形成了人顺应水的人水观;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改造 自然能力的提高,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形成了人征服水的人水观;在现代社会,人们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才形成了人水和谐相处的人水观。
       1、人水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 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历史上,人类活动一直在改变水文循环和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为了负载更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湖泊;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建起了众多的蓄引提工程,致使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结果是越缺水越开发,越开发越缺水,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人类频繁无序的实践活动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引起环境和气候的异常变化。
水土 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大 ,沙尘暴加剧; 地下水严重超采, 在一些地方形成地面沉 降、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因此,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自 觉控制自己的实践行为。 在治水中,既要治水又要自治,改变过去人对自然环境(包 括水资源)单向对抗性关系,建立人与自然(水资源)之间彼此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性,做到改造与保护相统一,索取与再生相统一。
      2、人水和谐发展的举措。转变治水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大力弘扬水文化,营造人水和谐的治水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节水、爱水、保水和水危机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在全 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由过去的人定胜天向尊重自然转变;由人和水的抗争向相互依存转变,从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
      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单纯的治水向治水与治人相结合转变;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 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 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 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 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 ,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 由以人为中心 和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总之,做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找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
、生态治水不仅仅是技术
      作为水网密布的仪征,自然历史上也是水患城市。由于特殊的滨城地理条件,每年台风、山洪频频在沿海与山区肆虐;又由于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一头山区水灾不断、一头沿海极度缺水。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千里海堤”“千里江堤”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水患虽渐息,生态问题却没有解决。
      在环保论坛上,有一个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研讨版块,交流的嘉宾都是工作在河流保护或者治水治污最前沿的,包括治水企业、环保组织、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环保记者。他们对河流保护与黑臭水体治理很多是“技术之争”的问题,自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黑臭水体治理是观念之争,近十年,相应治理技术发展迅速,如生物修复、小型处理厂、可移动的小型处理设备、下埋式污水处理等等,技术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旧的治理观念才是问题所在,城市水务原来是水利治河,是防洪防涝排水的观念,现在要转变为防洪防涝兼备排污治污,进一步还需要顾及生态和景观的诸多问题。
       过去受制于技术和视野,将河流两边堤岸硬壁化,甚至铺水泥硬化河底,便于防洪过水和河道管理,导致河流失去活力,失去自净能力,已经证明是很大的错误。还有之前的这样一些观念:希望一次投资不用维护就能一劳永日地解决、用调水冲刷和处理水冲刷简单方便、只截污而不处理河道里面的污染物等等,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有很多问题。在近年治水新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理应转变治理观念,因地制宜选择运用新技术。
       目前黑臭水体治理除技术之争就是成本之争,现在的技术发展完全能够将污水处理达到极佳的水质标准再排放,甚至给水体或流域补水;可以建造深入地下的管道和空间收纳运送污水;可以建更多的管道控源纳污,建造更多的污水厂进行处理。可以投入更多的处理设备和微生物进行就地处理;但是,所有的治理方式都牵涉到处理成本和维护费用,牵涉到城市水务的社会公共投入,也就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水费和污水处理费,说到底就是关乎市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成本。因此治水成本对相关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治理技术更有效,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虽然还是回到了技术之争了的话题,但也说明河流治理和每一个市民都息息相关。
       我创建全国河长论坛,1、是学习和研究河道治污,2、希望能对中国河湖治理做点贡献;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有机会进行创新试点,比如:以“按效付费”看治理效果付费,取代“工程收费”的模式,避免水质后期反弹。这样证明,黑臭水体治理如何走出城市管理之争的误区,排污纳污怎样能个更好的妥善处理,河流是否能不黑不臭清澈干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科技能力,财政能力和管理能力。而环保论坛对河流治理的研讨,大都是最底层河湖管理者对黑臭水体治理的诉求和愿望,也是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环境的一种尝试。我更期望能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的支持和回应,让官民互动更好地促进全国的黑臭河涌治理。
四、用生态治水推进绿色城市的建议:
      一、树立“生态治水”理念,编制城市绿色规划。随着城市开发中所面临的“三水”问题日益突出。在“绿色城市”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应树立新思路、新理念,推进由灾害管理向资源化、生态化管理的转变,将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效结合,发挥综合效益。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建设、水利、国土、城管、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抓紧启动编制绿色城市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根据本地自然特性、降雨气象、水资源开发、河网水系布局、城市开发建设强度等特点,以建设绿色城市为目标,合理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雨洪利用率等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完善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三大系统,采用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以所在流域和区域防洪排涝格局为基础,针对各区域不同的“三水”问题,结合河道湖泊、湿地绿化、基础设施、房产开发等相关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内涝治理、雨洪利用、生态修复的综合管理效益。
        二、开展建设标准修订,指导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三大体系之一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是相对比较新的建设理念,提倡从源头消减,扩大湿地公园建设,减少雨水的排放总量。因此,在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要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按照控制指标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建设标准和导则的修订工作,将绿色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要求纳入建设标准体系内。
在建筑小区开发中,增加透水铺装率、雨水控制率等主要指标,强化指标的约束性,并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荐可采用的水资源再利用的工程措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提出绿地综合利用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要点,具体措施以及适应本地区的技术途径和方法等,并且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绿色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督查内容。
        三、保护修复已有的绿地,构建城市新绿地。城市中的湖泊水系是城市天然的绿色景观,是建成绿色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湖泊水系的沟通,水域空间的维护是实现绿色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体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城市中新的绿色元素,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等。在大的小区中设计建设一些微型湿地和蓄水空间,并将储蓄的雨水通过简单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养护、马桶冲水、洗车等,建设“绿色社区”;建成一定规模的下沉式公共绿地或公园,平时可作为居民的休闲场所,暴雨期作为滞蓄雨水的空间,缓解城市雨水管网和河道排水压力,形成“城市海绵公园”;城市道路建设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减少道路净产流量,两边绿化带采用下沉式,建成“海绵式道路”。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wechat_share!!wechat_share!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4-20 14: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