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0|回复: 0

河长制挽救中国当前河流环境污染的危局

[复制链接]
扬州一怪姚大鹏 发表于 2017-10-20 18: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长制挽救中国当前河流环境污染的危局
姚大鹏

     北京市在海淀区2015年启动“河长制”的基础上,又全面实施“河长制”,似乎让社会看到了水环境治理的希望。
     所谓“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河长制,让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水危机”严峻的当下, 确实是一个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制度。
    “河长制”由江苏省无锡市于2007年首创。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所针对的是无锡市水污染严重、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无锡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之后,江苏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已全面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双河长”分工合作,协调解决太湖和河道治理的重任,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的四级“河长”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对环境质量的指责或肯定,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环保部门的。但在事实上,环保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于涉及环境的各方面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
而“河长制”抓住了水环境治理多部门难协调的痛点,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市、县、乡”的四级河长均由各级的党政“一把手”直接担任,而不是由交由副手或者环保局等负责,从根本上确保了取得水环境治理的最佳效果。同时也对“河长制”的工作职责、主要任务进行明确,通过责任的落实,把环境保护、治水任务和各自分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水之法。
      “河长制” 的创新客观的说,它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促进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实行“河长制”传达了地方政府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特别是在一些水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由党政一把手“屈尊”担任“河长”,亲自督办河流环保工作,可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从而起到一定的立竿见影之效。
      河长制形成部门合力,提高工作效率。水环境治理涉及环保、水利、农业、交通、城管、经信等多个部门,职能既有空白、又有交叉。地域之间、部门之间由于水环境问题带来许多利益纠纷。“河长制”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责任主体,带来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河长可以调配各种资源,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能够在水环境管理中更加高效地推动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相互推诿掣肘的问题,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破解了“多龙治水、群龙无首”的状况。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由河长统一协调,快速排查问题、找到源头并对阵下药,突破现有水环境管理体制的桎梏。
      实践证明“河长制” 完全可以挽救中国的河流环境污染危局,“河长制是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中国水环境治理体系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从全国河长制的条文表述来看,河长制立法的核心内容与浙江河长先行先试的成果经验是一致的。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的地区,近年来浙江在探索河长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五级河长体系全面落实河湖的“管、治、保”责任,浙江水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
  浙江河长制最大的创新在于重构了河湖管理模式。江河湖库,存在着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问题。而传统的河湖管理模式中,“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难以根治河道顽疾。河长制打破了各部门、各地市间各自为政的藩篱。通过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河长体系。由河长统筹承担“管、治、保”责任。其中县级以上河长着重牵头“治”;乡、村河长更加突出“管”、“保”。今年,浙江还首创了小微水体塘长、渠长,管理触角向沟渠、池塘等“毛细血管”水体延伸。
  数据显示,实施河长制以来,浙江共关停小企业3万多家,整治养殖场5万多户,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消除黑臭河超5100公里,城乡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在221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已达82.8%。在河长制的牵引下,浙江“五水共治”势如破竹,撬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出了转型升级新蓝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深刻变化。
  如今,“河长制”成了全国破解河湖治理困境的利器。据统计,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海南等省市也已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图景已变为现实。
  嘉兴推行河长制的5年间,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市域范围内水质由劣五类、五类为主向以三类和四类为主转变;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由不合格向持续优秀转变。“嘉兴的水质变化有这么快?”一个网民的质疑引起了省环保厅的注意。除了日常动态监控以外,浙江省环保厅对嘉兴进行了持续3个月总共36个批次的水质抽样检测。检测结果证明嘉兴水质的确在持续好转!一度销声匿迹的二类水在嘉兴各县(市、区)纷纷出现。
  嘉兴的成功经验就是善于创新新机制,比如:怎样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怎样跳出“就河治河”的窠臼?怎样统筹干流支流?怎样兼顾生产生活?怎样让岸上岸下一起联动?嘉兴率先提出“全域化治水”的新理念: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打响了“治水攻坚”第一枪,生猪存栏量从273.1万头减少到19万头,农民收入继续稳居浙江省第一;
  围绕工业污水治理,全面开展印染、制革、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整治,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工程,全市8847家企业实现全入网,依法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2304家、重点污染企业274家;围绕生活污水治理,嘉兴全面推进生活污水纳入管网工程,累计建成城乡污水管网3508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日均处理污水121.3万吨;对水污染案件“零容忍”,重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140件,处罚金额3.1376亿元。2014年和2015年,25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站在东横港河沿岸,看到鱼儿徜徉,碧波荡漾,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党支部书记张林坦言:“4年前,我当这条河的河长时压力很大,不知这一塌糊涂的河,猴年马月才能治好。现在看看,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东横港河是红旗塘的支流,而红旗塘是横穿嘉善的主要河流,全线长20.5公里,西连嘉兴秀洲区,东接上海金山区,最后汇入黄浦江。如果东横港河的水质变差,就意味着汇入红旗塘的水“失守”了。2012年前,红旗塘的水质是五类或劣五类,沿线支流三分之一是黑臭河。嘉兴推行河长制后,市、县、镇、村“一把手”分别担任红旗塘河长,四级同力、上下联动、区域协作、部门统筹、全民参与。
  “目前,红旗塘水质已经稳定在四类了,2017年,我们的目标是三类。”张林说,以前谈起水的话题,村民有很多抱怨。现在,说起家门口的那条河,村民都会点赞,认为“变化确实大”!当地村民们也纷纷自发加入护河队伍。嘉兴市领导领衔的河长制与成千上万“民间河长”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推互促格局。海盐县于城镇江渭村72岁的村民沈周法,一有空就会撑着小船四处巡河。他说:“就怕有不良企业趁着夜晚或者下雨河水涨起来时偷偷排污!”
  嘉兴由领导领衔的河长制,治水的特点是用鲜明的变化来唤醒全民治水和护水的自觉意识,并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的期待,化作守护家园的动力,如果全国都向嘉兴这样把老百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了,那么又有什么样天大的危局不能解开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3-29 06: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