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论坛 - 中国环境保护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3|回复: 0

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艺术(二)

[复制链接]
扬州一怪姚大鹏 发表于 2017-9-19 08: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徽州盐商所自身具有高度学术修养和成就,使其能广泛参与和推动扬州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使之较稳定地走向高度繁荣,并深层次地提升了其城市文化精神结构状态。
首先,徽州盐商对扬州学术开创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徽州盐商就不会有扬州学派的出现。徽州盐商将徽州重教育的社会传统带到了扬州,积极介入扬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大笔资金投入书院和学痒修建,聘用名师和资助学费用,从促进了扬州的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进步。如盐商鲍志道曾捐3千金修建紫阳书院,又捐8千金修建山阳书院。[12]马氏兄弟于雍正十二年独家在扬州建梅花书院。乾隆初年,两淮总商汪应庚捐5万金重建江甘学宫,又以1.3千金购腴田1500亩,悉归诸学,以待岁修及助乡试资斧。[13]徽州盐商尤不惜资本延请名师来掌院和讲学,如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曾被请来执掌梅花书院,并兼课诸生;江南大儒汪仲伊也曾受聘到紫阳书院等。
显然徽州盐商在扬州的教育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九《科举志》统计:明代两淮科考,中进士共137名,歙人70,陕西30,山西6,土著31;举人共286名,歙人162,陕西42,山西9,土著73;贡生共88名,歙人3,陕西3,山西1,土著81。[14](p376)其最大成绩则是造就了不少著名的徽籍和扬籍的通人硕儒,如戴震、江潘、焦循、汪中、阮元、段玉裁父子、洪亮吉、孙星衍、刘文淇等等,乃至于“扬州学派”的形成。扬州学派极为最重的要人物都与徽州盐商的关系非常密切。戴震自身出身于徽州盐商家庭,曾在扬州就学于徽州盐商创办的梅花学院。阮元则为盐总江春的甥孙,江氏三代业盐于扬州。他承继戴学,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其著作《积古斋钟鼎款识》,所需的各类拓本资料560件,除部分取自友人所集外,大部分源自扬州徽州盐商的收藏。江潘也是徽州盐商后裔,同时又与扬州阮元等人同学交善。其学术成就极高,以朴学名东南。在扬州,江潘与焦循同为艺林推重,时有“二堂”之目;又与黄谦牧、李滨石一起,号称“江、焦、黄、李”。[10](p31)
扬州学派主要人物之一的刘文淇,在其《沤宦夜集记》中追溯其家学渊源时,就祖述江潘为其学术始流,并清晰地梳理出江氏衣钵发展演变之脉络。他说:“扬州以经学鸣者凡七八家,是为江氏之再传。先大父早受经于江都陵氏,又从文达问故,与宝应刘先生宝楠切劘至深。淮东有‘二刘’之目。并世治经者又五六家,是为江氏之三传。先征君承先大父之业,博综四部,宏通淹雅,宗旨视文达为尤近。其游先大父之门,而与先征君执友者,又多缀学方闻之彦,是为江氏之四传。寿曾梼昧,无以承乡先生之教,读先世之书,惧江氏之学遂坠于地,将与诸弟修先大父、先征君故事,会于《沤宦》为第一集。因举扬州经学师法,与同社诸君子互相勖勉,蕲复乾嘉、道咸朝之盛。江氏生于孤村,不假师承,犹且开扬州之风气,以大昌学术。今距四传之时,渊源濡染,近不越十年,岁会月要,锲而不舍,其为江氏之五传,盖不难也。诸君其有志于是哉!”。[10](p86)由此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徽州盐商及其后裔的学术活动,就不可能有扬州学派的形成,及其取得的高度学术成就。
其次,徽州盐商的大量藏书、刻书与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扬州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徽州盐商利用雄财厚资,广泛收罗各种秘籍珍本,在丰富自身收藏的同时也为扬州储藏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学术资源,使扬州的学术活动质量极大提升。如程晋芳在扬州的藏书至五六万卷,江春的“随月读书楼”、郑侠如的“丛桂堂”藏书都极为丰富。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祁门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所藏,多达十万卷,汇聚了各种善本精品书。当时藏书家吴翌凤曾说:“乾隆初,扬州殷富……秋玉(马曰琯)尤富藏书,有稀见者,不惜千金购之。玲珑山馆中四部略备,与天一阁、传是楼相埒。”[15](p39)这些大盐商藏书家广交天下学者,为其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和图书查阅,极大地扩大了学术知识的传播,为扬州学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人才。如扬州学派著名人物凌廷堪,如果离开了马氏的财力和藏书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其后来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也正是因参与戏曲修纂工作,经常出入小玲珑山馆,才得以结识程晋芳、翁方刚等学者,使其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术圈当中。杭州人厉鹗也曾在扬州被马氏玉兄弟延为上客,一边校勘图书,一边利用马氏藏书善本,间以古器名画,因得端居探讨。[10](p76)最终,厉鹗利用马氏藏书完成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东城杂记》、《南宋院画录》、《湖船录》等著作,蔚成大家。徽州盐商在使扬州受益的同时,也波及到了江南其他地区。如杭州藏书家赵昱的小山堂所藏秘籍,多半都是从马氏处借抄的。黄宗羲晚年搜抄的稀有书籍,除来自宁波鄞县范氏天一阁之外,多半是从郑侠如的“丛桂堂”借抄。
与此同时,徽州盐商还积极资助学者刊刻研究成果,从而使一些很有学术价值的书得以问世,极大宏扬和保存了扬州学术研究的成果,贡献极大。如清代朱彝尊所著《经义考》,是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超大部头著作,其后半部一百三十一卷全凭如马氏兄弟资助才得以付梓传世。他们还为戴震刊刻了《屈原赋注》和《水经注》,为孙默雕刻了《乡谷卧全》,为王士镇刊刻了《渔洋感旧集》,并花数千金为蒋衡手书十三经进行装潢等等。此外,徽州盐商还捐助官方雕刻《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选历代诗余》、《佩文斋书画谱》、《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钦定全金诗》等。其中以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使曹寅刊刻的900卷《全唐诗》最有名气。此书从校补、缮写、雕刻、印刷到装潢无不尽善尽美,为清代刻书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亦成为清代刻书的一种标准特征,即所谓“康版”。
再次,徽州盐商大量将一些知识普及性的书籍商品化,不仅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同时对于推动城市普通民众文化水准的提高。像盐运使汪迁讷、两淮盐运使程晋芳,大盐商马氏兄弟、黄晟兄弟等人,都曾大量地将自己的藏书翻刻变成普及书籍。如马氏兄弟在积极整理故旧、校雠群书的同时,也将其藏书大量翻刻,他们刊刻了《说文》、《玉篇》、《广韵》、《字鉴》等数量庞大的书籍,而且其刻书因雕刻精审,被时人誊为“马版”。又如歙县吴学勉,尝校刻经、史、子、集数百种,世传的吴学勉刻本有《毛诗》、《周礼》、《礼仪》、《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国语》、《国策》、《二十子》、《新刻九我李太史校正大方性理全书》、《东垣十书》、《笔业正集、续集》、《事物绀珠》、《新乐府》、《楚辞集注》等等。休宁汪氏刻行了《二十一家集》、《汉魏六朝明家集》、《山居集志》、《春秋四传》等等。这些书籍的普及,对扬州乃至江南社会的知识发展,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在进行图书商品化的时,他们并不一味求利而更重求名。一方面他们不惜重金雕刻各种大部类书,如嘉庆十七年歙县盐商鲍崇城在扬州刊刻了多达120册之巨宋版《太平御览》,此书是徽刻中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部类书。盐商黄晟的槐荫草堂、亦政堂,在扬州于乾隆间先后雕刻了《山海经水经合刻》、《至圣编年世纪》、《三古图》、巾箱本《太平广记》500卷和《通志二十略》等数十种名书,总卷数超过700卷。另一方面他们也极注重一些实用的医书、科技书、生活类、生产经营类书籍的刊布,以推进实用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例如,休宁盐商汪迁讷曾刊行《坐隐先生订棋谱》等书,而黄晟四兄弟刊刻的《三才图会》一书从天文、地理、节令、气候到典章制度、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无所不包,是最早的大百科全书雏形,比欧洲早100多年。医书刊刻方面,著名者如休宁人吴学勉曾辑刻过《伤寒六书》、《古今医统正脉》(44种240卷)及金代名医河间刘完素的医学名著《河间六书》(8种27卷)等著名医书。盐商黄晟之弟黄履暹,《扬州画舫录》说他延请名医叶天士于其家,与王晋三、杨天池、黄瑞人等一起考订药性,又为其刊刻《圣济总录》、《叶氏指南》等大型医书多部。他们在扬州大力刊刻医学著作和推动医学研究最终直接导致了著名“新安医派”的形成,从而在客观上极大地推进扬州医学的发展。
总之,在徽州儒商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徽州盐商“贾而好儒”,积极参与到扬州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扬州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扬州城市文化和精神结构整体状态。而在某种意义上,扬州文化艺术的兴盛并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可以说是由徽州盐商创造和推动的结果。
注释:
[1] (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十三.成都记·序 [M].
[2] 这里所说的单一,并不指在扬州历史上,没有外来思想、文化和智力资源的进入,例如历史上的“永嘉南渡”时期,就曾有众多的北方巨族大儒迁移到扬州定居,但最终的结果是被本土文化融合消化,并不形成一种独立的外来文化形态与本土文化并存,对扬州发展起到双重推动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明清时期的盐商保持了其外来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作用,将扬州本土文化进一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3] 根据张海鹏、王廷元等人的研究,早在宋元时期,徽州盐商人就可能进入到扬州,从事贩盐活动,并对扬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参见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0~154页。
[4] (清)戴震.戴震集·上编·文集,卷12.戴节妇家传 [M].
[5] 作者不详.汪氏统宗谱·弘号南山行状,卷116,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M].合肥:黄山书社,1985.
[6] (清)徐珂辑.清稗类钞(第20册“义侠类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7] (清)阮元.广陵诗事 [M].扬州:广陵书社,2005.
[8] 单国强主编.中国美术史(明清至近代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9] 汪荣祖.学林漫步·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0] (清)董玉书.芜城怀旧录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1] (日)曾布川宽.明末清初的江南都市绘画.贾晓梅译 [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2)
[12] (清)鲍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传志 [M].
[13] (清)汪客吟.汪氏谱乘 [M].
[14] 转引自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 (清)吴翌凤.逊志堂杂钞 [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环境保护网 ( 湘ICP备11011689号

GMT+8, 2024-3-29 16: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